全國中醫臨床優秀人才、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副院長 龐 博
胰腺個頭雖小,作用卻很大。在人體精密運轉的消化系統中,胰腺既有外分泌功能,又兼具內分泌功能。這位“全能選手”一旦不舒服,就會牽一發而動全身,五臟六腑都不得太平。
中醫古籍中雖無“胰腺”之名,但據胰腺疾病的癥狀表現,可將其歸屬于“胃脘痛”“痞氣”“積聚”“伏梁”等范疇,認為胰腺疾病的發生與以下關鍵因素息息相關。
飲食不節,脾胃受損。暴飲暴食、酗酒無度、嗜食肥甘厚味,最易損傷脾胃。脾胃是人體的“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也是氣機升降之樞紐。脾胃受損則運化失職,濕、熱、痰、濁內生,壅阻中焦,這是胰腺炎急性發作的核心病機。
情志失調,肝氣郁結。長期抑郁、焦慮、惱怒等不良情緒,會導致肝氣郁滯。中醫講肝木克脾土,肝氣橫逆,最易侵犯脾胃,阻礙中焦氣機,影響膽汁、胰液的正常疏泄,誘發或加重胰腺疾病。
外邪侵襲,濕熱為患。外感濕熱邪毒,或體內蘊積的濕熱,均可內犯中焦,困阻脾胃,熏蒸肝膽,導致胰腺功能紊亂。
久病入絡,瘀血內結。如慢性胰腺炎遷延不愈,或患有重癥胰腺炎、胰腺腫瘤,濕熱痰濁等病理產物在體內久蘊不化,就會嚴重阻滯氣血運行,形成瘀血。瘀血既是病理產物,又是新的致病因素,導致頑固疼痛、組織纖維化甚至癌變。
近年來,中醫治療胰腺疾病展現出獨特優勢。針對急性胰腺炎,可顯著促進消化功能恢復,減輕腹脹腹痛,減少并發癥(如腸麻痹、感染),縮短病程。針對慢性胰腺炎,能有效緩解頑固性腹痛、腹脹,改善消化不良(脂肪瀉),延緩胰腺外分泌功能衰退,減少急性發作頻率。針對胰腺癌術后、放化療后患者,可有效緩解癌性疼痛、惡心嘔吐、食欲不振、乏力等癥狀,改善生活質量,并減輕放化療引起的骨髓抑制、肝腎功能損傷等毒副作用,還能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延長生存期。另外,從臨床看,胰腺疾病患者通過中醫健脾和胃、疏肝理氣、調和氣血等整體調理,可降低疾病復發風險。因此,治療胰腺疾病不妨試試中醫。
立足脾胃,清脾化瘀。胰腺的部分實體和功能可歸屬于“脾”,這決定了胰腺疾病的核心病位始終不離中焦脾胃。脾胃作為氣血生化之源,若升降失常則會導致氣機阻滯,易形成痰濁、瘀血等病理產物。胰腺疾病的核心病機屬脾熱內蘊、瘀血內結。中醫認為,飲食不節、情志失調或外感濕熱之邪,均可導致熱毒內生,聚結于脾胃。熱毒首先擾亂中焦氣機,脾失健運則水濕停滯,胃失和降則濁氣上逆,日久影響血脈正常運行。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滯,血脈不暢漸成瘀血,瘀血又進一步阻滯氣機,形成“熱毒-氣滯-瘀血”的惡性循環。臨床發現,胰腺疾病患者多有上腹部脹痛、疼痛固定不移、口苦口干等癥狀,還可出現食少納呆、惡心嘔吐等運化失司表現。因此,恢復中焦氣機升降、保持血脈通暢成為治療胰腺疾病的首要考量因素。通過清脾熱以除病邪之源,化瘀血以通血脈之滯,佐以理氣藥調暢中焦,恢復脾臟升清運化之職,可從根本上阻斷疾病進展,達到邪祛正安的治療目標。
動態辨治,分而治之。臨床中通過辨病位、病性、病機、病證、病勢,結合患者具體病情,動態辨治胰腺疾病。辨病選方常用大柴胡湯、四逆散、清脾化瘀湯、扶正消積丸等作為基礎方;辨證選藥常用柴胡、白芍、枳殼、郁金、三棱、莪術等具有理氣清熱和活血止痛功效的中藥,若病屬胰腺炎則加大清脾熱藥物比例,病屬胰腺腫瘤則加用白花蛇舌草、土茯苓、藤梨根、石見穿等抗癌解毒藥物。
調暢情志,貫穿始終。中醫認為,若情志不暢,則肝氣郁結,疏泄失職。肝氣橫逆犯脾,會導致脾失健運,水濕內停;肝氣犯胃,則胃失和降,濁氣上逆,進而影響胰腺的正常功能。用藥方面,可在清脾化瘀的基礎方中,針對性加入柴胡、郁金、香附、合歡皮、酸棗仁等疏肝理氣安神之品。柴胡能疏肝解郁、調暢氣機;郁金行氣活血、清心解郁,既助氣機通暢,又能防瘀血加重;香附善理三焦之氣,尤能疏理中焦脾胃氣滯;合歡皮解郁安神;酸棗仁養心安神,可改善疾病引發的焦慮、失眠等情志問題。除藥物干預外,還要重視對胰腺疾病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家人要多給予鼓勵,患者本人應樹立抗病信心。
“三分治、七分養”,科學規范治療的基礎上,胰腺疾病患者還要重視自我健康管理,治和養相互配合,才能打敗病魔。1.嚴格戒酒,酒精是胰腺的頭號大敵,必須禁止。2.低脂、清淡、易消化是飲食基本原則。避免暴飲暴食,不吃油膩辛辣、生冷刺激的食物。急性期需嚴格遵醫囑禁食或吃流質食物,慢性期及恢復期提倡少食多餐、細嚼慢咽。3.保持心情舒暢,學會減壓,避免長期精神緊張和情緒劇烈波動。4.作息規律,保證充足睡眠,避免過度勞累。5.遵醫囑定期復查,監測病情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