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牛雨蕾 徐詩瑜
編者的話:數字化浪潮下,許多人看似掌控網絡,實則已陷入無形的“牢籠”?!渡鼤r報》推出“困在網絡里的人”系列報道,聚焦沉迷游戲難以抽離的青少年、被短視頻占據注意力的全齡群體以及因看網絡直播打亂生活的中老年人,探討人如何駕馭網絡而非被網絡裹挾。
網絡游戲正悄然裹挾著千萬青少年,有人為了游戲充值變賣家里的電器,有人沉浸其中連續數天不吃不喝,有人因此與父母爆發沖突被送入派出所……《2024中國游戲產業未成年人保護報告》顯示,近三成未成年人上學期間每日線上娛樂不少于2小時,其中5小時以上者超5%。這群網癮少年的人生該如何重回正軌?7月31日,《生命時報》記者走進位于廣東清遠的中國青少年心理成長基地,探尋網癮少年的困境與療愈之路。
生活中沮喪,游戲里“稱王”
15歲的云南男孩小峰(化名)剛到基地時,是個活脫脫的“異類”:頭發因3年未剪垂至腰際,不僅打結還夾雜灰塵;腳趾甲尖長如鷹爪,無法正常穿鞋;1米7的個頭卻僅有80斤重,嚴重營養不良,走路都打晃。當時小峰每天爭分奪秒打游戲,吃飯、睡覺、洗漱在他看來都是浪費時間。為了湊錢給游戲充值,他變賣了家里的空調、電視,甚至轉走學費。中國青少年心理成長基地廣東清遠基地主任馬剛介紹,小峰父母常年對其只有批評,得不到認可的他便渴望在游戲里“稱王”。
17歲的明明(化名)是基地的暑期義工,幾年前和小峰一樣,為逃避與父母的緊張關系,將全部身心投入游戲。他回憶說,有一次玩《和平精英》整整36個小時,完全感覺不到饑餓、困頓。因為沉迷游戲,他和父親大打出手,甚至鬧到派出所。從派出所出來后,他被父母送來基地,“一開始滿腦子都是逃跑計劃,甚至摸清了圍墻高度,后來發現這里沒有打罵,有人愿意聽我說話,反而覺得比在家里安心?!?
相比于小峰和明明,16歲的小宇更顯內向。兩年前升入初三后,課業難度陡增,原本成績尚可的他漸漸吃力,與同學的關系也降至冰點。情緒壓抑轉化為身體反應,小宇經常胃疼,就診后又查不出問題,之后他開始請病假不去學校,憋悶時就用手機玩游戲,“只有打游戲才覺得自己活著,游戲隊友會喊我兄弟,還總是安慰我?!本瓦@樣,小宇越來越依賴游戲,每天玩手機超過12小時,其余什么都不想干。
中國青少年心理成長基地創始人陶然從事青少年網絡成癮研究20余年。他調研發現網癮少年的家庭主要集中在三類,教師公務員家庭、留守兒童家庭、經濟條件優渥的家庭,且恰好呈現兩個極端,第一類家庭對孩子過度控制,后兩者則過度放任。此外,這些家庭還普遍存在沖突頻發、親人間關系淡漠、父親在教育中缺位等問題。
戒癮不等于暴力管教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成癮醫學科主任盛利霞介紹,游戲成癮表現為對游戲存在難以控制的心癮和渴求,無法正常上班上學,每天用于非工作、學習目的的上網時間較多,知道自己深陷游戲卻不能自控,且維持該狀態超12個月。她在門診觀察到,純粹因游戲成癮的青少年不足5%,更多是有抑郁、焦慮等情緒問題,選擇通過游戲逃避。陶然表示,這些孩子多面臨現實人際關系缺失,玩游戲成了發泄情緒、逃避挫折、麻木自我的方式。但游戲沒法解決問題,沉迷其中反而易讓其更冷漠、孤獨,陷入惡性循環。
破除青少年網癮的關鍵在于讓其回歸正常生活,而非暴力管教。不同于大眾印象里被鐵絲網包圍的戒癮中心,中國青少年心理成長基地透著松弛感:大門敞開、宿舍樓半開放,走廊、陽臺上擺滿了孩子們親手種的花草。
孩子們在這里過著有序的集體生活,日常圍繞“三個重建”展開:首先是作息重建。每天早上6點出早操、晚上9點半熄燈,前3個月禁用電子產品,休閑活動以跑步、打籃球等替代。其次是心理重建。集體心理課是基地的重要日程之一,由專業心理老師負責,課程形式多樣,包括音樂療愈、正念、讀書會、成長日記寫作、興趣培養等。最后是家庭重建?;?層以上的房間供家長住宿,每逢周末,他們要來到基地參加心理課程,與孩子一起參與交流會、家庭治療。孩子情況穩定后,基地允許家長帶孩子外出買菜,回到基地一起做飯,促進親子關系修復。
今年2月,明明結束9個月的治療離開基地時,原本超標的尿酸回歸正常、久坐積聚的脂肪也減了不少。離開第二天,他入學了一所??茖W校,很快融入新生活、交到新朋友,還擔任了班長。如今明明偶爾也玩游戲,但會給自己定規則:“每賽季打到黃金段位就停手,因為現實里的成就感更真實?!笔钇诨氐交刈鲋驹刚邥r,他已是精氣神十足的小伙子。
與該基地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某些“問題機構”:全封閉管理,大門上鎖、四處圍鐵絲網,孩子被沒收所有通訊工具,每天背誦“不許玩游戲”條例,違反就會被關“小黑屋”。盛利霞在門診中經常碰到在這類機構待過的少年,他們拒絕談論在機構戒癮的經歷,對父母也存在抵觸情緒,擔心被送去更可怕的地方。盛利霞說,這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會導致孩子逆反心理加重,讓親子間產生難以彌合的矛盾。
親密關系有助防沉迷
專家們強調,要從根本上幫青少年遠離網癮,需多方共同發力。
家庭:建立親密關系。從孩子幼時開始立規矩,明確告知“電子產品是工具,不是玩具”,約定好玩手機的時長和時段,不用手機哄孩子。更重要的是多陪伴孩子,父愛不缺位,每天留30分鐘親子時間,與孩子一起打球、做飯或聊天;當孩子沉迷游戲時,以耐心和關心替代指責,共同解決問題。
社會:提供多樣選擇?!爱敩F實生活足夠有趣,孩子自然不會沉迷虛擬世界?!碧杖唤ㄗh,社區可多建設籃球場、圖書館、青少年活動中心,讓孩子有更多機會參與運動、結交朋友;學校嚴格執行“小學生、初中生禁止帶手機入?!钡囊幎?,同時增加體育、藝術課程,幫助學生培養健康的興趣愛好。
企業:設計“綠色游戲”。陶然認為,很多游戲軟件雖設有青少年模式,但許多孩子會通過使用家長信息注冊或網購成年人賬號等方式規避。游戲公司一方面應優化該模式,補上漏洞,另一方面有責任為青少年設計“綠色游戲”,如結合課本知識的益智游戲、鍛煉邏輯思維的解謎游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