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心血管內科主治醫師 楊 靖 □副主任醫師 劉元偉
糖尿病正成為全球范圍內的重大健康問題。據推測,全球糖尿病患者數量預計在2035年達到5.92億。許多人知道糖尿病會影響眼底、腎臟和神經,但很少人意識到,糖尿病也是心力衰竭(簡稱“心衰”)的強力推手。近日,刊發于英國《心血管糖尿病學》雜志的最新研究顯示,在冠狀動脈疾病與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是導致心肌結構改變、炎癥標志物升高及舒張功能障礙的核心驅動因素,這些變化都是心衰的“助推器”。
已有多項研究證實,糖尿病會顯著增加心力衰竭風險。國際著名的心臟研究發現,糖尿病使男性心衰風險增加2倍,女性增加4倍。針對冠心病患者的權威研究顯示,合并糖尿病可導致冠心病患者發生心衰的風險增加3.3倍,并使患者死亡風險提升50%~80%。
糖尿病獨立于冠心病,可直接損傷心肌導致心衰,主要機制包括以下三點。一是心肌結構改變。長期高血糖使蛋白質發生糖化,產生有害物質并沉積在心肌,導致心肌纖維化(類似“結疤”),使心肌變僵硬。同時,身體內的某些激素系統(如影響血壓的系統)長期激活,會引起血管收縮、增加心臟負擔、導致心肌增厚,并影響心肌收縮功能。二是慢性炎癥狀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持續存在較高水平的炎癥物質(如IL-6、TNF-α),這些物質會加速心肌細胞的損傷和纖維化加重。三是舒張功能障礙。心肌僵硬伴隨能量代謝異常,會導致心臟在舒張期無法有效充盈血液,臨床上表現為活動后氣喘、夜間憋醒等癥狀。
不僅如此,糖尿病與心衰之間還存在惡性循環,心衰導致的全身缺氧及應激激素激活,會進一步惡化胰島素抵抗,加重糖尿病病情。如果年齡大、糖尿病病程長,有缺血性心臟病、體重較重、腎功能不佳等因素,患者預后更差。
臨床上,約一半糖友確診時心臟舒張功能已經出現異常,這提示心臟損害早于臨床癥狀出現。因此,一旦確診糖尿病,患者就應當盡早評估心衰風險,并做好以下幾項措施。
定期檢查。對于已合并冠心病但尚未發生心衰的糖友,建議每半年或有相關癥狀時及時評估心臟結構與功能變化。對于沒有心臟病的糖友,即使無癥狀,也可能存在早期心臟結構改變(如舒張功能下降),建議每年進行心臟結構與功能評估(如超聲心動圖等)及NT-proBNP檢測,以便早期識別病變。
藥物干預。優先考慮能明確降低心衰住院風險的心血管保護性降糖藥物,如SGLT-2抑制劑(列凈類藥物)。
生活方式調整。堅持每周至少3次快走、游泳等有氧運動;選擇富含蔬菜水果、全谷物、橄欖油等健康油脂的飲食模式,有助于減少有害物質生成并降低炎癥水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