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咽喉科主治醫師 傅 黎 □副主任醫師 周 立
很多患者在躺下、坐起、抬頭、低頭、翻身時出現短暫的頭暈或眩暈,持續數秒至數十秒,一般不超過1分鐘,以為是頸椎病犯了。其實,這是內耳中的耳石脫落所致,也就是耳石癥,屬于“位置性眩暈”家族中的重要成員。
1.什么是耳石癥?
耳石癥的學名是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是一種常見的周圍性前庭疾病,其發病機制與耳石(也稱為耳砂)有關。耳石是微小的碳酸鈣結晶,正常情況下附著在內耳的囊斑上,幫助人們感知頭部的位置和運動。當耳石從囊斑上脫落并進入半規管(內耳中負責平衡的結構)時,就會引發耳石癥。隨著頭部運動,耳石在半規管內移動,刺激前庭神經,導致短暫眩暈和眼震(眼球不自主的快速運動)。臨床上,根據受累部位,可將耳石癥分為前半規管型、后半規管型和水平半規管型,其中后半規管耳石癥占70%~90%。
2.耳石癥不同階段有哪些表現?
耳石癥是一種“有個性”的疾病,它的癥狀和體征具有明顯的特殊性。
位置性眩暈。耳石癥的眩暈通常與特定的頭部位置變化有關。例如,當患者從坐位躺下、翻身、抬頭或低頭時,可能會突然感到強烈的眩暈。這種眩暈通常是短暫的,持續幾秒到幾十秒。
眼震的特殊性。耳石癥引發的眼震具有特定的方向和性質。
反復發作。耳石癥的眩暈癥狀可能會在特定的體位變化時反復發作,通常不會伴隨聽力下降或其他神經系統癥狀。
而且,耳石癥不同階段的表現也有所差異,詳見上表。
3.耳石癥要與哪些常見位置性眩暈鑒別?
耳石癥雖然常見,但并不是所有眩暈都是由耳石癥引起的,以下是一些常見的位置性眩暈與耳石癥的區別。
前庭性偏頭痛。好發于中青年女性,臨床表現具有多樣性,發作期常見位置性眩暈,可伴有明顯的惡心感、惡聲、惡光、頭漲痛等表現。
前庭神經炎。通常由病毒感染引起,表現為持續性的眩暈,靜止時已出現,隨體位變化可加重,伴有惡心、嘔吐、站立不穩。
中樞性眩暈。通常由腦干或小腦的病變引起,可能伴隨其他神經系統癥狀,如肢體無力、言語障礙等,有心血管風險因素的老年人應警惕。
4.如何診斷耳石癥?
由于耳石癥的癥狀與其他類型的位置性眩暈相似,因此準確的診斷非常重要,以下是臨床診斷耳石癥的關鍵步驟。
病史采集。醫生會詳細詢問患者的眩暈發作情況,包括眩暈的持續時間、誘發因素、伴隨癥狀等。
體位試驗。常用的體位試驗包括Dix-Hallpike試驗和Roll試驗。這些試驗通過改變患者的頭部位置,觀察是否誘發眩暈和眼震,從而幫助確定耳石的位置。
視頻眼震電圖(VNG)。這項檢查可以記錄患者在體位試驗中的眼震情況,幫助醫生判斷眼震的方向和性質,進一步確認耳石癥的診斷。
5.如何治療耳石癥?
耳石癥的治療以手法復位為主,通過特定的頭部和身體運動,將脫落的耳石從半規管中移回原位,從而緩解眩暈癥狀。Epley復位法是臨床最常用的復位方法,適用于后半規管耳石癥,通過一系列的頭部和身體轉動,將耳石從半規管中移出。Semont復位法和Barbecue復位法適用于水平半規管耳石癥,通過快速的側身翻轉動作,幫助耳石回到囊斑。
手法復位治療通常具有明顯的療效,大多數患者在經過1~2次復位后,癥狀會顯著改善。如果反復手法復位效果不佳,醫生可能會建議進行影像學檢查,以排除中樞性前庭疾病或其他潛在問題。
6.如何預防耳石癥?
雖然耳石癥的具體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以下措施可能有助于減少耳石癥的發作。
避免劇烈運動。盡量避免劇烈的頭部運動及蹦跳類運動,但不用限制日常的頸部運動及肢體運動。適度的前庭康復訓練、肩頸部肌肉放松訓練及適量的體育運動,可以幫助增強內耳的平衡功能,減少眩暈的發作。
規律健康睡眠。盡量避免頭部過度后仰的“頸椎病”臥位,早睡早起,避免熬夜,不要長期躺著玩手機。
如果出現與體位變化相關的眩暈,應及時就醫,盡早診斷和治療。通過準確的診斷和及時的手法復位治療,大多數患者可以迅速緩解癥狀,避免反復發作,恢復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