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長喜
在瑞士日內瓦的世界衛生組織總部大廳里,矗立著一座1.8米高的針灸銅人雕塑。那是復刻了北宋天圣年間的青銅腧穴模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醫學教學工具。針灸銅人是學習針灸的重要教具,承載的不僅是中華醫學的千年智慧,更是一種跨越國界的醫學價值認同??梢哉f,針灸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
療效是最硬的“通行證”
在中醫的諸多療法中,針灸是最早走向世界的??梢哉f,世界上許多國家的人了解中醫,往往是從“一根銀針”開始的。針灸以其操作直觀、療效確切、副作用小等特點,很早就贏得了國際醫學界的關注與認可。據統計,目前針灸已在全球183個國家和地區落地生根,其中尤以美國、英國、德國、法國、加拿大等西方發達國家推廣最為廣泛。在這些國家,針灸不僅被納入補充與替代醫學體系,部分已進入醫療保險范疇。美國已有數十個州立法規范針灸執業,注冊針灸師超過3萬人。這些足以說明,針灸的療效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都得到了認可。
改革開放以來,越來越多的外國醫生慕名來到中國學習針灸。我所在的北京中醫醫院針灸科,多年來接待了來自日本、韓國、德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的進修醫師。他們系統學習中醫理論、經絡辨證與針刺手法,不少人回國后成為當地中醫針灸的骨干力量。直到現在,還有一位韓國醫生跟著我學習,已經五六年了,如今他在北京也每周定期獨立出診了。
有位叫路布威的美國學生,給我留下的印象特別深。他特別喜歡中醫針灸,學習期間非??炭?,每天跟診、記筆記、練手法,對病人細致入微,對我也極為尊敬?;孛绹笏恢睆氖箩樉闹委煿ぷ?,繼續發揚光大中醫事業。至今我們還經常聯系,他總是熱情地邀請我去美國看看。前幾年在一次國際的針灸大會上還見到了他,他用流利的中文向我匯報他的臨床心得,那一刻,我無比欣慰。
說到底,針灸是治病救人的醫術,本就該無國界。它能在全世界開花結果,靠的不是文化的輸出,而是人類共同健康需求的自然選擇。它能實實在在緩解病痛——療效才是最硬的“通行證”。
“針灸熱”也給我們以挑戰
針灸在世界范圍內的蓬勃發展,固然是好事,但也給我們中國的中醫人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曾有人覺得:“針灸是中國的發明,我們躺著都能領先?!碑斸樉某蔀槿蜥t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這個發源地反而面臨著不少挑戰。
如今,“世界針灸”已不再是中國的單向輸出,而是全球共同參與、共同發展的醫學實踐。許多國家在針灸器具、臨床研究、標準化制定等方面已走在前列。例如,德國在針灸治療慢性疼痛的循證研究方面成果豐碩;日本在微針系統和針具精細化生產上具有優勢;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長期資助針灸機制研究,推動其科學化、規范化。如果我們還守著老經驗不思進取,很可能哪天就被別人甩在身后,甚至讓一些核心技術成了國外的專利。如果我們不加強自主創新與知識產權保護,一些本應屬于中國的針灸技術與理論,可能會被國外搶先注冊專利,甚至“反向輸出”。
更讓人擔心的是,這些年國內出現過一些“速成班”,聲稱“三個月學會針灸”。這簡直是拿患者的健康開玩笑,嚴重損害了針灸的聲譽。針灸看著是“扎針”,實則離不開中醫的根——四診八綱、臟腑經絡、氣血津液,這些基礎理論是“根”,針法手法是“枝”,沒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再熟練的手法也只是空中樓閣。就像我常對學生說的,“扎百會穴治失眠,但若不分辨是肝火擾神還是心脾兩虛,針下去也沒有用?!惫湃苏f“醫不三世,不服其藥”,針灸雖簡,門道卻深,哪能靠“速成”糊弄?
學針灸,必須從中醫的源頭學起。我們的針灸大夫靠得不是幾個“經驗穴”,而是先得把中醫的智慧學透,在古人的肩膀上繼續往前走,才能真正把針灸事業繼承好、發揚好。在這個基礎上再吸收現代科技,才能讓針灸既守得住“魂”,又跟得上時代。
前途是光明的,我會一直干下去
令人欣慰的是,中國針灸事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一代代中醫人的接續奮斗,讓這門古老醫學不斷煥發新生。
就拿我們科室來說,在李彬主任的帶領下,2025年成立了“數智針灸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該實驗室由北京中醫醫院針灸中心聯合北京理工大學、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北京中醫藥大學四家單位共同創建,致力于推進中醫四診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實驗室聚焦“中醫數智化診療”關鍵技術,研發智能舌診儀、脈象傳感器、針刺力學反饋系統等創新設備,構建基于大數據的針灸療效評估模型。這幾年,實驗室拿了16項國家級、省部級獎項,承擔了112項國家級課題,還獲批了179項專利。有次我去參觀,看到年輕大夫用VR設備模擬針灸操作,忍不住感嘆:“這可比我們當年對著銅人練習先進多了!”
這些探索證明,針灸的前途是光明的。它不是固步自封的“老古董”,而是能和現代科技對話的“活學問”,讓世界聽得懂、信得過。只要我們堅持用科學的方法研究它、發展它,針灸就能在更多領域發揮作用。比如,現在國外已經用針灸輔助腫瘤康復、緩解術后疼痛,這些都是新的方向。
針灸是工作,也是使命
當年在醫學院讀書時,我曾立下過志向:“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比缃袼阆聛?,我已經干了60年,早超額完成“任務”了?,F在我每周仍然出一天門診,只要拿起針,我就覺得渾身有勁兒。
有人勸我,這么大歲數了,也該休息休息了。我想說,一方面,只要病人還需要我,我就會一直干下去;另一方面,我本身離不開針灸病人。我干了一輩子針灸了,對這根針有著很深的感情。說實話,我手中的這根針已經成了我割舍不下的一部分,只要我還有能力,為患者進行針灸治療,在我來說既是一份工作,也是一種使命。
上周有個外地患者帶孩子來復診,說:“周大夫,我拿著你的處方找了好多大夫,就是不管用,還是得來找您扎?!北M管這話我聽得很多了,但每次聽到,心里都充滿了成就感,這些患者也是我舍不得放下的理由。
針灸是中國的瑰寶,也是全人類的財富。就像那尊矗立在世衛組織總部的銅人,它面向世界,也期待著更多人一起守護這份智慧。只要我還能動,這根針就會一直扎下去——為了患者,為了傳承,也為了讓世界知道:針灸的根在中國,而它的未來,屬于全人類。(連載20,完。本專欄由本報記者董長喜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