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 孫永安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 郁金泰
本報記者 田雨汀
9月21日是“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提起這種神經退行性疾病,多數人并不陌生。當至親、摯友甚至自己逐漸遺忘一切,卻始終束手無策,不少家庭因此陷入絕望。數十年來,阿爾茨海默病始終未能被徹底攻克,已成為全球公共衛生領域的重大挑戰。在此情況下,我們該如何應對這個進展與挑戰并存的高發“腦病”?
病因至今未能破解
人們常說的“癡呆”并非單一疾病,而是多種病因引發的認知功能障礙總稱,包括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路易體癡呆,阿爾茨海默病最為常見。自發病起,大腦如同被按下“記憶刪除鍵”,從初期的“健忘”,到不認識家人,最后完全喪失自理能力,疾病讓患者的記憶日漸空白,成為無數個家庭的痛苦。
世界衛生組織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全球約5700萬人患有癡呆。其中,阿爾茨海默病占60%~70%,每年新增患者近千萬例,該病已躋身全球第五大死亡原因?!吨袊柎暮D蟾?025》顯示,1699萬老人正在被這個“記憶殺手”吞噬,約占全球病例總數的1/4。疾病帶來的經濟負擔同樣沉重,相關研究測算,到2030年我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社會經濟總成本將達到約3.2萬億元,不僅擠壓家庭經濟空間,更成為亟待解決的公共衛生難題。
然而難點在于,這一疾病本身仍然“無解”。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孫永安介紹,從1906年發現至今,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目標仍是“延緩病程、改善癥狀”,因為科學界至今仍未破譯阿爾茨海默病發病的具體機制。
學界對病因的探索從未停歇,卻始終未能形成統一結論:“膽堿能假說”是最早提出的理論之一,后續被證實無法覆蓋多種非膽堿能致病因素;當前主流的“β淀粉樣蛋白斑塊假說”“tau蛋白纏結假說”,也未成為學界共識。近年來,炎癥反應、氧化應激、金屬離子失衡、微生物-腸-腦軸紊亂、異常自噬等假說陸續提出,甚至有新理論認為“阿爾茨海默病本質是自身免疫病”,各有依據卻難成定論。
對藥企而言,病因無法確定,藥物研發只能摸著石頭過河。僅2000~2017年間,全球藥企和科研機構累計在阿爾茨海默病藥物研發上投入超6000億美元,僅針對β淀粉樣蛋白靶點的候選藥物就超200種,但絕大多數因“臨床試驗無效”或“安全性風險”終止研發。孫永安說,這一領域的新藥研發失敗率達99%,堪稱研發“黑洞”。
盡管困境重重,近年來研發仍取得一些突破。自1996年至今,全球范圍內已有至少10種藥物獲批用于阿爾茨海默病,雖無法阻止神經細胞繼續退變,卻可延緩早期病程。最新獲批的侖卡奈單抗皮下自動注射劑型,患者可居家自行注射,時間與精力成本大幅減少。
當前,藥物研發也未止步。最新發表在《阿爾茨海默病與失智癥:轉化研究與臨床干預》的研究顯示,2025年阿爾茨海默病藥物開發管線包含182項試驗和138種新藥,可針對15種基本疾病過程;針對31種藥物的48項試驗正在進行Ⅲ期臨床評估。中國對阿爾茨海默病適應證藥物研發的臨床試驗數量僅次于美國,發揮著重要力量。
臨床療法實現飛躍
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至今已有百余年,雖仍處于“探索階段”,但孫永安告訴《生命時報》記者,從“無藥可用”到“多路徑并行”,治療已歷經三次關鍵跨越。
早期僅靠護理支撐。20世紀90年代前,臨床幾乎沒有針對性藥物,醫生只能通過基礎護理,比如協助進食、預防跌倒,幫患者度過終末期,無法干預病程進展。
診療邁向癥狀改善。此后,首批改善癥狀的藥物(如膽堿酯酶抑制劑)投入臨床,雖仍然無法阻止疾病發展,但可通過調節神經遞質水平,延緩認知衰退,診療關口得以前移,進入“癥狀改善期”。不過,2019年前全球僅5款治療藥物獲批,患者選擇有限。
臨床開始干預病因。隨著病因假說的深入,科研重心開始轉向“清除大腦異常蛋白”,靶向藥物與新技術并行發展。當前,侖卡奈單抗、多奈單抗等抗β淀粉樣蛋白單抗藥物相繼獲批,可延緩早期患者認知下降速度。同時,“老藥新用”(如糖尿病藥物、抗炎藥與認知藥物聯用)、基因編輯、腦刺激等前沿技術,也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創新療法從實驗室走向病床,仍需跨越多重障礙?!睆偷┐髮W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郁金泰指出。首先,免疫治療、基因干預等新療法的長期安全性尚未明確。2019年底獲批上市的國產新藥“甘露特鈉膠囊”于2025年5月底宣布停產;7月,“頸深淋巴管/結-靜脈吻合術”這一宣稱“改善認知”的技術被叫停。阿爾茨海默病機制復雜,任何一款新藥物、新療法都需長期臨床驗證,才能確保安全。
就醫療可及性而言,侖卡奈單抗、多奈單抗在中國獲批,但均未進入醫保,一年費用在20萬~30萬元,不少患者無法承擔;其次,基層醫院診斷配套滯后,缺乏生物標志物檢測技術(如腦脊液β淀粉樣蛋白、磷酸化tau蛋白檢測)等,難以識別早期病例;再次,藥物需長期服用,非藥物干預需家庭與社區配合,部分患者無法堅持。
防治需“三管齊下”
比起期待“特效藥”出現,專家們一致認為,健康生活,早診早治是降低風險、延緩病程的公認路徑。
筑牢生活保護屏障。國內外研究證實,全球40%的癡呆病例與可干預風險因素相關。日常飲食建議以果蔬、全谷物、堅果、深海魚類為主,其中豐富的維生素C、維生素E,能增強體內抗氧化酶活性,維生素B12、葉酸增加認知儲備,歐米伽3脂肪酸減少神經炎癥,均可降低阿爾茨海默病風險;每周堅持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太極拳,可改善腦部血液循環,減少異常蛋白沉積;保證每晚7~8小時高質量睡眠,有助大腦及時清除代謝廢物。此外,“三高”人群需規范用藥,避免血管損傷累及大腦。
抓住記憶衰退信號。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癥狀易與“人老愛忘事”混淆,若能及時識別,可大幅提升治療效果,最典型的信號是“記不住、說不清、脾氣變”。首先,患者會出現“近事記憶減退”,比如剛交代的事轉頭就忘、反復詢問同一問題、頻繁丟失物品,或在熟悉環境中迷路;其次,語言與執行能力下降,說話總“忘詞”、無法完成簡單的事、算不對數;再次,性格與情緒也開始異常,溫和的人會變得易怒、多疑,或對以往喜歡的事失去興趣。
延長獨立生活期。一旦發現上述信號,需盡早前往神經內科、中醫腦病科、精神科或老年科的記憶門診就診,進行腦部影像檢查、認知功能評估等檢查。早期患者在醫生指導下用藥,同時配合認知訓練、康復訓練,可延緩病程,改善受損的認知功能。
“早防早治可在很大程度上延長患者獨立生活期,減輕家庭和社會負擔?!庇艚鹛娬{,家人的理解與支持是患者“療效最佳的輔助藥”,建議照護者學習疾病知識,理解患者的“行為異?!笔遣±肀憩F而非“故意搗亂”,耐心陪伴,幫患者保持獨立生活能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