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院長 王建安 上海百匯醫院總經理 萬里軍 □廣州艾力彼醫院管理中心主任 莊一強
本報記者 施 婕 本報特約記者 晏 娟
醫療旅游作為一種新興旅游形式,正受到越來越多人關注。以往,這類旅游更多表現為中國居民前往境外尋求醫療服務,如今,我國正成為國際醫療旅游的重要目的地。9月27日是世界旅游日,《生命時報》聚焦“醫療旅游”這一新興業態,探尋其如何成為展現我國發展溫度與實力的窗口。
“在中國看病最放心”
9月8日,在上海百匯醫院骨科門診部,記者見到了來自英國的懷特先生,他不久前剛順利完成一場“三合一”高難度髖關節手術。懷特十幾年前曾在上海工作,后移居香港,并在當地接受了左側髖關節置換術,然而術后一直被大腿外側不明疼痛所困擾。輾轉香港多家醫院求醫6年無果后,他選擇回到曾經就診過的上海百匯醫院,這家中外合資醫院早年曾給予他專業細致的診療體驗。
懷特在上海百匯醫院進行了手術,包括假體取出、翻修及對側全髖置換,從入院到治療結束不到一周。如今懷特腿部疼痛明顯減輕,他由衷地用“重獲新生”形容這次診療體驗。接下來的幾周,懷特計劃與妻子同游外灘,去城隍廟品嘗想念已久的地道小籠包。
懷特的經歷并非個例,我國高水平醫療機構正吸引越來越多像他這樣的國際患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下稱“浙大二院”)院長王建安介紹,2024年該院共接診國際患者約2萬人次,既有借旅游進行全身體檢者,也有不少專為解決疑難雜癥而來。其中,心血管內科、神經外科、腫瘤科、大腸外科、骨科、眼科等是國際患者相對集中的科室,心血管介入、脊髓損傷腦機接口植入術、大腸癌根治術、甲狀腺微創腫瘤消融術、骨髓移植、軟組織腫瘤治療等方面技術,更是成為吸引患者的“金字招牌”。
除了高水平醫療,浙大二院的人文關懷與跨文化服務同樣暖心。來自法國、吉爾吉斯斯坦、菲律賓、蒙古國等地的患者反饋,盡管存在語言障礙,但借助醫院配置的專業翻譯、雙語指引和細致流程安排,不僅沒感受到不便,反而覺得安心、溫暖。王建安舉例,一位蒙古國14歲女孩為治療右顳葉腫瘤伴難治性癲癇,跨越2261公里來院手術。在接受腦腫瘤和癲癇灶切除術后,她恢復良好,家人由衷感嘆“在中國看病最放心”。
三個核心驅動力
在今年3月的全國“兩會”上,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王建安提出應大力發展國際醫療旅游,增強中國醫療的全球影響力。在他看來,國際醫療旅游并非簡單的“醫療+旅游”組合,而是以醫療為核心、旅游為輔助的跨界業態,覆蓋疾病治療、康復療養、健康體檢等多場景,市場廣闊。據世界醫療旅游協會預測,未來全球該產業年增速將保持在15%至25%,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醫療旅游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顯示,中國醫療旅游將搭上發展快車道,預計2030年市場規模突破3000億元。
回溯中國國際醫療旅游發展歷程,廣州艾力彼醫院管理中心主任莊一強說,過去在華外籍人士往往傾向于借回國之機處理慢性病和疑難病癥;同時,國內高收入群體更信賴歐美、日韓的醫療體系,遇到腫瘤治療、醫療美容、輔助生殖等需求時,常選擇赴海外就醫。如今,我國涌現一批高效且具特色的醫療旅游代表區域,吸引國際患者“走進來”。如海南博鰲樂城先行區作為“醫療特區”,允許使用國內未上市,但境外已批準的臨床急需藥械;云南昆明依托地理和中醫資源優勢,聚焦慢性病治療與康復療養,打造面向東南亞的醫療旅游通道;吉林琿春則以基礎醫療和健康體檢為特色,構建“短途醫療旅游”模式,服務俄羅斯遠東地區患者;以上海、杭州為代表的地區,憑借心臟介入、器官移植等高精尖技術,成為華東國際醫療旅游標桿。
上海百匯醫院總經理萬里軍觀察到,近年來境外患者已從過往因旅游、商務突發急診的被動就醫,逐步轉向主動將中國納入醫療目的地。在他看來該轉變核心驅動力可歸納為三點。
醫療實力的硬支撐。一些國內頂尖醫療機構診療水平可與國際比肩,且治療費用遠低于歐美,“高質低價”優勢突出;邊境醫院也依托傳統中醫藥等特色,吸引鄰國患者跨境就醫。
開放政策的軟保障。240小時過境免簽、區域性入境免簽等政策降低了跨境就醫時間成本;海南設立“醫療特區”、粵港澳大灣區推出“港澳藥械通”(國家授權廣東省對臨床急需、已在港澳上市的藥品及具有臨床應用先進性的醫療器械進行審批,解決港澳先進藥械無法快速進入內地的困境)等舉措,打破了國際醫療資源準入壁壘,讓患者能便捷享受到前沿診療服務。
旅游經濟的強聯動。國內多地正構建“醫、康、養、游”融合格局,如吉林琿春市中醫醫院設立半山頤養服務中心,將中醫理療與旅游度假結合;海南博鰲樂城完善康養酒店、餐飲等配套,提升患者就醫體驗。不過莊一強認為,當前境外患者仍以醫療為首要目的,旅游多為衍生需求,業態融合仍有深化空間。
限制因素有待解決
王建安表示,若能推動國際醫療旅游協同發展,將產生多維度輻射帶動效應:既可為醫療服務業帶來增收,同時拉動旅游、酒店、交通等關聯產業發展,形成新的消費增長點;也能倒逼醫院提升國際化服務水平,推動醫療標準與國際接軌,促進技術創新,增強我國醫療的國際話語權;還能助力旅游業態從“觀光型”向“深度體驗型”升級,催生“治療+康復+觀光”的復合型旅游產品,豐富產業結構;更能搭建國際醫學交流平臺,促進醫院間的跨國合作,吸引更多國際醫生來華進修,推動全球醫學技術與文化的雙向交流。
聚焦現階段,我國入境醫療旅游仍面臨諸多挑戰,整個產業尚未形成清晰的發展定位。莊一強分析,限制其發展的因素有多個維度。
推廣層面:單體競爭難聚力。醫療機構多以單體形式參與國際競爭,缺乏全國性對外宣傳推廣平臺,難以形成合力。
產業基礎:未成規模少標桿。我國醫療旅游起步晚,尚未形成規?;?、集群化發展,也缺乏日韓“輕醫美”那樣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標志性項目。
政策體系:簽證審批雙制約。目前暫無跨境醫療專屬簽證類別,境外患者只能申請有效期較短的常規旅游簽證,即便借助240小時過境免簽政策,也無法滿足中長期治療需求。
服務配套:語種文化存短板。部分醫院雖能提供英語服務,但阿拉伯語、俄語等小語種人才緊缺,且在飲食適配等跨文化服務細節上存在不足。
開放與質量并行發展
國際醫療競爭是技術、服務與管理的綜合較量。王建安強調,中國醫療要贏得世界的信任,必須在開放與質量上并行發展。他建議,從政策支持、推廣策略、整體規劃到配套服務等多領域協同推進,為國際醫療旅游發展掃清障礙、注入動能。
強化政策破冰。推動設立“國際醫療專項簽證”,簡化申請材料(如僅需提供醫院預約證明)、縮短審批時間(如提供48小時加急通道),并允許陪同家屬申請同類簽證;擴大海南、粵港澳大灣區等地的試點政策范圍,將境外藥械“先行先試”模式推廣至更多醫療旅游核心區。
增強國際推廣。借鑒泰國、韓國等國經驗,由政府牽頭建設“中國醫療旅游Hub(中心樞紐)”平臺,整合優質醫院資源,提供多語種預約、費用估算、簽證指南等一站式服務,統一對外宣傳中國醫療旅游品牌形象。
打造特色醫療。重點發展中醫康復、心臟介入等優勢領域,推出如“腫瘤治療+杭州康養”等具有中國特色的醫療旅游套餐,構建與日韓、泰國差異化競爭的優勢。
優化配套服務。增開國際直達航線,推動醫院與航空公司、酒店合作推出“醫療+交通+住宿”一體化套餐;培養小語種人才,開展跨文化服務能力培訓,全面提升國際患者體驗。
完善運營機制。建立更具靈活性的國際醫療服務收費動態調整機制,賦予醫院更多自主定價權;與國際保險公司建立長期協作,控制壞賬風險;設立專項激勵政策,鼓勵醫務人員參與跨境醫療服務和海外推廣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