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qfga2"></pre>
    1. <acronym id="qfga2"><strong id="qfga2"><address id="qfga2"></address></strong></acronym>
        <p id="qfga2"><nav id="qfga2"><small id="qfga2"></small></nav></p>
        <p id="qfga2"></p>
        2024-03-09 農歷甲辰年 正月廿九
        年輕男性優勢在下降嗎

        受訪專家: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顧  駿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注冊心理咨詢師  馬健文

        本報記者  虞  曄

        近期,美國《紐約時報》網站發布題為《這不僅是一種感覺:數據顯示男孩和年輕男人正在掉隊》的報道,引發大眾對年輕男性發展問題的廣泛關注。報道指出,全美范圍內男孩和年輕男性在教育、心理健康和就業等關鍵領域呈現落后趨勢,同齡女性正在突飛猛進。這是美國獨有的現象,還是具有普遍性的趨勢?

        “潛能未完全發揮”

        上述報道指出,美國男孩進入幼兒園時就在學業準備和行為表現上落后于女孩,這一差距貫穿各教育階段。以高中畢業生為例,男性大學入學率為57%,相比于1960年的54%幾乎無增長;而同期女性入學率已從38%飆升至66%。職場方面,25~54歲美國男性勞動參與率從1975年的94%降至89%,女性則從55%升至78%。盡管女性平均收入仍低于男性,但其周薪中位數相比于2000年增長19%,遠超男性7%的增幅。心理層面的差異同樣顯著,3~17歲美國男孩中28%存在心理、情緒、行為或發育問題,女孩中這一數據則為23%。

        在我國,類似趨勢也逐漸顯現。上海陳女士的兒子剛上小學,她憂心忡忡:“一些同齡女孩已經能獨立閱讀英文繪本,我兒子卻5分鐘都坐不住,別說讀了,聽一篇英文故事的耐心都沒有?!比谓逃谏虾iL寧區一中學的王老師說:“在我的班級內,女生上課時更能保持專注、遵守紀律,考試成績也相對突出?!蔽覈逃y計數據顯示,從2002~2023年,本科男生畢(結)業人數從39.2萬增至221.4萬,漲幅465%,本科女生畢業數則從26.4萬漲至268.3萬,增幅高達916%,接近男性兩倍。

        就業市場上,根據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2023年度我國教育、醫療行業女性占比突破67%,制造業雖為男性主導,但在細分領域女性占比顯著提升,達32%。此外,女性逐漸在企業高層占據位置,在上海某國企工作近20年的員工劉先生感慨:“我剛進公司那會兒,第一次參加全體會議,20多個領導里只有一個女高層,現在基本是對半開?!毙睦斫】捣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周報(英文)》刊登的研究顯示,盡管女性抑郁癥患病率更高,男性重癥患者的死亡率卻是女性的3倍。

        這些數據勾勒出國內外男性在學業、職場等方面發展增速相對滯后、心理健康存在隱憂的現實,但男孩和年輕男性真的“掉隊”了嗎?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顧駿接受《生命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男性群體并不存在絕對水平的倒退,只是相比同齡女性,在學業、心理、職業等核心發展維度上,表現出潛能未完全發揮、發展速度稍顯滯后或社會適應力略有不足的趨勢。

        看似“掉隊”的背后

        顧駿認為,男孩和年輕男性看似“掉隊”的現象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社會經濟轉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在一個計算周期內創造的新價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56.7%,而制造業增加值占比為36.5%,經濟結構變化導致男性在就業市場中的競爭優勢下降。在工業經濟時代,制造業、建筑業等重體力行業是經濟發展核心,男性的體力優勢使其在就業市場占據主導地位;而進入知識經濟和服務經濟時代,經濟增長的核心驅動力轉向科技創新、文化服務、健康醫療等領域,這些領域更注重從業者的溝通、共情和精細化操作能力。顧駿表示,未來,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將加速這一進程,簡單的體力勞動和重復性操作崗位,如機械加工、倉儲分揀等工種會逐漸被智能機器人取代,而這些崗位主要就業者為男性。

        傳統觀念阻礙。在傳統的亞洲文化中,男性從小就被教育應該有“男子氣概”,要強大、不外露情緒、不輕易求助。這種觀念使得男性在面臨情感需求或心理問題時,因為擔心被視為“軟弱無能”,往往選擇壓抑自我而非尋求外界幫助。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注冊心理咨詢師馬健文表示,這導致大量男性的心理問題未能及時干預,即使前來就診,也僅停留數次,且回避與咨詢師深入交流。

        此外,職業選擇上,傳統觀念認為男性應從事高薪、地位高的行業,如金融、計算機等。對于幼教、護理等行業,盡管男性在體力、理性思維等方面具有一定優勢,如男幼師能滿足兒童對 “男性角色榜樣”的需求,男護工在照顧老年患者、重癥患者時更能提供體力支撐,但部分男性認為“做這些行業會被人取笑”,不愿進入相關領域,錯失職業發展機會。

        教育模式制約。我國現行教育模式強調語言表達、靜坐聽課、遵守規則。男孩天生精力旺盛,更傾向于通過動手操作、空間探索等方式學習,但體育課、手工課等實踐類課程被壓縮,其天性和優勢難以得到釋放。中小學教育中,男孩因好動、調皮被批評的比例遠高于女孩,這種負面反饋容易導致他們產生學業挫敗感,進而影響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馬健文認為,我國教育體系中缺乏針對男性情感能力培養的內容,情緒認知、情緒管理等社會情感學習課程尚未成為必修課,使得男孩在成長過程中難以發展出適應服務經濟時代需求的情感能力,進一步放大了其在職業發展和社會適應中的劣勢。

        構建平等的發展生態

        兩位專家表示,基于我國國情,構建性別平等的發展環境需從教育、職業、文化、家庭等多維度發力,借鑒國際經驗的同時探索符合我國實際的方案。

        教育需要改革。借鑒一些國家“性別中立教育”模式,如瑞典和加拿大部分學校調整課程內容以弱化性別分工的刻板描述。英國部分學校引入性別包容性課外活動,如混合性別運動隊,打破“男生足球、女生舞蹈”的固有模式。同時要加強我國師資培訓,讓教育者對男孩的好動、調皮給予更多理解,而非簡單壓制;增加實踐類課程,如動手操作課、戶外探索課等,為男孩提供釋放精力、發揮優勢的空間;將社會情感學習課程納入必修課,打破“情感能力是女性專屬”的認知誤區。

        消除職業偏見。政府可通過加強職業培訓,鼓勵男性進入服務業、護理、幼教等領域,同時支持女性進入工科、建筑等傳統男性行業。企業應建立無差別化的招聘與晉升機制,將崗位要求聚焦于“能力匹配度”而非“性別”,刪除招聘信息中“限男性”“女性優先”等非必要性別限定(除法律規定的特殊體力、生理要求崗位外)。

        打破傳統觀念。社會需倡導多元男性形象,打破對“男子氣概”的狹隘定義,宣傳勇于表達情緒、積極尋求心理幫助、從事多元職業的男性榜樣,如通過媒體報道男性心理咨詢師、護士、幼師的工作日常,改變社會對男性的固有認知,維護健康的性別文化環境。

        強化家庭引導。家長要摒棄“男孩得強勢、女孩該乖巧”的刻板認知,轉向 “因材施教”,根據孩子的天性和興趣發展其能力。例如,女孩好動且對機械感興趣,可鼓勵其學習工科;男孩共情能力強且對幼兒教育感興趣,可支持其從事幼教工作?!?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I6|亚洲精品无码ma在线观看|亚洲夜夜欢A∨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综合九色欧美综合狠狠|最新永久无码av网址亚洲
        <pre id="qfga2"></pre>
        1. <acronym id="qfga2"><strong id="qfga2"><address id="qfga2"></address></strong></acronym>
            <p id="qfga2"><nav id="qfga2"><small id="qfga2"></small></nav></p>
            <p id="qfga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