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qfga2"></pre>
    1. <acronym id="qfga2"><strong id="qfga2"><address id="qfga2"></address></strong></acronym>
        <p id="qfga2"><nav id="qfga2"><small id="qfga2"></small></nav></p>
        <p id="qfga2"></p>
        2024-03-09 農歷甲辰年 正月廿九
        人流低齡化亟需干預

        受訪專家: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計劃生育科主任醫師  何曉英

        本報記者  施  婕

        國家統計局數據表明,2014~2022年我國年人工流產數量維持在900萬~1000萬例,2022年手術量達976萬例,已超過當年956萬的新生兒數量。中國計劃生育協會相關負責人曾表示,每年24歲以下未婚青少年人工流產數占我國人工流產總數的40%以上,其中19%的未婚青少年有多次人工流產經歷。臨床專家表示,人工流產逐漸出現低齡化趨勢,遠期并發癥影響生育力的問題突出。9月26日“世界避孕日”之際,專家呼吁,亟需針對青少年強化生殖健康知識,減少非意愿妊娠和人工流產。

        低齡流產者多為在校學生

        “16歲少女躺上無痛人流手術臺”“已知最小墮胎者僅13歲”……近年來,這類新聞頻現,看似個案的背后,是人工流產低齡化的嚴峻趨勢。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計劃生育科主任醫師何曉英在接受《生命時報》記者采訪時指出,生殖健康領域的“低齡人群”通常指15~24歲的中學、大學在校生,結合世界衛生組織對“青少年”(10~19歲)的年齡界定,15~19歲青少年因生殖系統未成熟、風險抵御能力弱,成為生殖健康服務與干預工作的重點關注對象。

        何曉英告訴記者,她接診過一名16歲的女中學生,女生反復意外懷孕后怕家長知道,曾三次在小診所接受人工流產手術。此后,她發現自己的月經量逐漸減少,直至停經,才意識到問題嚴重性來就診。宮腔鏡檢查顯示,其子宮內膜有大面積損傷,并伴有嚴重的宮腔粘連。這一病例讓何曉英感到非常痛心和難過。

        近年來多項調查顯示,接受人工流產的女性中,年輕、未婚、未育人群比例持續上升,多次流產、20歲以下高危人工流產現象顯著增加。據何曉英觀察,低齡流產者多為在校學生,普遍缺乏系統的性健康知識,在情感沖動下發生無保護性行為,發現意外懷孕?;挪粨衤?。

        同時,“無痛人流”的大肆宣傳讓青少年產生“無痛等于無害”的錯誤認知?!度斯ち鳟a專家共識(2023年版)》明確,“無痛”僅靠麻醉減輕術中疼痛,無法消除刮宮對身體的物理損傷——子宮內膜會直接受損,可能引發修復障礙、宮腔粘連,常見并發癥包括感染、出血、子宮穿孔、輸卵管堵塞;長期還可能導致不孕、宮外孕、月經紊亂等,青少年面臨的風險比成年女性更高。除了生理傷害外,心理創傷同樣不可忽視。不少低齡流產者會出現焦慮、抑郁,甚至回避親密關系,這些心理陰影可能伴隨多年。

        性教育仍然缺位

        “青少年人工流產低齡化,表面是意外妊娠的問題,深層看則是性健康認知的全面缺失?!焙螘杂⒅赋?,核心是學校與家庭的教育缺位。

        學?!爸乩碚撦p實用”,讓性教育淪為“邊緣內容”。何曉英分析,不少學校的性教育主要講解青春期生理變化、艾滋病防治等基礎知識,卻不談避孕方法、性權益保護、風險預判等實用知識;部分學校未開設專門課程,相關內容零散穿插在生物課中,難以真正讓青少年了解風險。近期甘肅農業職業技術學院一名女生在宿舍分娩,懷孕近十個月竟未被察覺,正是性教育缺失的典型體現。

        家庭層面則普遍“沉默回避”。何曉英觀察到,近一半家長從未與孩子討論過性教育相關話題,要么避而不談,要么簡單禁止子女與異性交往?!吨袊越】蛋灼?021年)》數據顯示,僅8.6%的女性在青少年時期接受過家庭性教育。這種沉默不僅讓青少年失去獲取正確性知識的關鍵渠道,更讓他們遇困惑時不敢求助。

        正規教育的缺位讓非正規渠道成為孩子獲取“性知識”的主要來源。不少青少年通過黃色視頻、成人讀物獲取“性知識”,但這些內容往往缺乏科學性,甚至傳播錯誤的生殖健康觀念。更棘手的是,認知不足疊加求助障礙,讓風險進一步升級——正規醫院要求未成年人進行手術及相關咨詢需監護人同意,部分青少年因害怕家長指責,選擇非正規渠道甚至無資質機構,進一步加劇健康風險。

        共筑全鏈條保護網

        何曉英強調,應對人工流產低齡化問題,需要建立覆蓋學校、家庭、醫療、社會的全鏈條保護網。

        教育填補認知斷層。學校作為性教育主陣地,需構建系統化教育體系:小學階段通過繪本、動畫,培養孩子自我保護意識,認識身體隱私部位;初中階段增設“生殖健康與避孕入門”課,涵蓋避孕知識、安全性行為、人際關系邊界;高中階段拓展性傳播疾病預防、生育權認知等內容。為避免教育流于形式,需對教師開展性教育專項培訓,可引入婦產科醫生、疾控人員進校園分享臨床案例,讓抽象知識轉化為可感知的風險與應對方法。

        醫療打通服務堵點。醫療機構需破解青少年“不敢求助、不會求助”的障礙。一方面,設立“青春期生殖健康門診”或綠色通道,配備接受過青少年服務培訓的醫務人員,提供專業咨詢、避孕指導;另一方面,搭建24小時咨詢熱線或在線平臺,支持匿名咨詢。以上?!敖】翟啤逼脚_為例,其“愛次元”專區設有生育力保護板塊,提供免費生殖健康用品領取、服務網點查詢等服務,為青少年獲取幫助提供便利。

        家庭營造開放氛圍。一是通過家長學校、在線課程,提升家長對性教育重要性的認知,掌握親子溝通技巧;二是家長主動關注子女青春期變化,坦誠交流避孕常識、自我保護方法,可借助科普書籍、教育視頻與孩子共同學習,營造科學溝通氛圍。

        社會強化兜底保護。監管上,嚴格落實《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廣告法》,加強相關審查,嚴禁在校園周邊、短視頻平臺投放“無痛人流”等廣告,打擊“流產無傷害”等虛假信息;引導上,通過公益廣告、青少年科普博主、社區宣傳,讓“談性”從“羞恥話題”變為“健康議題”,助力青少年建立科學生殖觀?!?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I6|亚洲精品无码ma在线观看|亚洲夜夜欢A∨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综合九色欧美综合狠狠|最新永久无码av网址亚洲
        <pre id="qfga2"></pre>
        1. <acronym id="qfga2"><strong id="qfga2"><address id="qfga2"></address></strong></acronym>
            <p id="qfga2"><nav id="qfga2"><small id="qfga2"></small></nav></p>
            <p id="qfga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