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 李 君
日常生活中,不少人習慣以“W坐姿”席地而坐,即雙膝彎曲、臀部著地,小腿向外展開放置在身體兩側,腳掌則朝后或位于臀部附近。這種姿勢因支撐底面積大,身體容易保持靜止,常被認為“省力”“穩當”,尤其常見于兒童青少年。但這種看似輕松的坐姿,其實會悄無聲息地影響骨骼健康。
從生物力學角度看,W坐姿迫使雙側大腿股骨處于過度內旋狀態,長期如此,會顯著增加骨盆前傾角度。研究表明,持續保持這種坐姿超過6個月,骨盆前傾可能增加5~8度,進而改變腰椎正常的生理曲度,脊柱受力模式也會發生異常。對于正處于生長發育期的兒童青少年來說,這種影響尤為明顯,不僅容易引發慢性腰痛、腰椎間盤突出,還會增加脊柱側彎風險。
除了對脊柱的負面影響外,W坐姿還會波及多個關節。髖關節在極端內旋狀態下承重,關節囊和周圍韌帶被持續牽拉,可能導致關節活動度下降。膝關節因扭轉受力增加,半月板和韌帶更容易磨損。踝關節處于非正常外展姿態,也容易出現酸脹和不適。在這種坐姿下,核心肌群和臀肌幾乎處于“閑置”狀態,長期缺乏激活會導致肌力逐漸減弱,身體在日常站立與行走中反而更多地依賴代償肌肉,形成“越無力越依賴,越依賴越無力”的惡性循環。
要阻斷這一連鎖反應,可從三個方面入手。首先,主動避免W坐姿,改用更友好的姿勢,如盤腿坐、跪坐、正坐,或借助小板凳保持骨盆中立與脊柱穩定。其次,通過一些簡單訓練恢復肌力與柔韌性,比如橋式運動(仰臥屈膝,雙腳平踩在地上,雙臂放在身體兩側,頭頸肩背部及足底作為支撐點,伸髖、將臀部抬離床面)可強化臀肌和腰背伸??;平板支撐有助提升核心穩定性;適當的髖關節外展和拉伸能緩解肌肉緊張。最后,減少久坐時間,每隔30~40分鐘起身活動,做一下伸展動作,給予關節和軟組織恢復的機會?!?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1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