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余小倩
“奪筍(多損)”“修勾(小狗)”“寄了(完蛋了)”……類似的網絡用語受到不少孩子喜愛。很多家長表示,因為接不住“?!?,和孩子一聊天就聊死,親子溝通越來越難?,F在的孩子似乎不用“?!?,就不會說話了?如何改變這種“無梗不語”的狀態?

從心理學角度看,孩子熱衷“玩?!庇兄羁痰膬仍隍寗恿?,第一,尋找身份認同與歸屬感。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指出,青少年時期的核心任務是建立自我同一性。使用特定圈層的“?!?,是融入同齡群體的通行證和身份徽章。當孩子說出一個“?!鲍@得同伴會心一笑或積極回應時,本質上是在確認“我是我們中的一員”。掌握最新鮮熱辣的“?!?,意味著信息獲取快、緊跟潮流,能在同伴中獲得更高的社交地位和話語權。它是一種群體內部的“密碼”,能迅速強化小團體認同。第二,展現幽默。許多“?!本哂袧饪s性、趣味性和戲謔感,使用它們可以簡化表達、快速傳遞復雜情緒(如自嘲、調侃、無奈),同時自帶幽默效果。這符合孩子偏好輕松、有趣交流方式的心理特點,也降低了精準描述情緒所需的認知負荷。第三,釋放壓力。有些“?!睅в锌鋸埳?,比如“笑鼠了(笑死我了)”“芭比Q了(完蛋了)”等,孩子用這種略帶荒誕的方式,可以更安全地表達學業壓力、人際困擾等負面情緒,避免顯得過于沉重或脆弱。
家長需理性看待孩子“無梗不語”,網絡用語并非洪水猛獸,部分用語適應了網絡傳播的需求,能表達新鮮感受,比如“yyds”曾用于贊美優秀事物,“絕絕子”傳遞強烈情緒,具有一定趣味性和生動性,家長不必將網絡用語與“低俗”畫等號,更不能粗暴禁止,否則可能加劇親子對立。但也要警惕“爛?!钡奈:?,長期依賴“?!钡姆柣磉_,孩子會逐漸失去對細膩語言的感知力,甚至寫不出完整通順的句子,這會影響書面語能力和審美素養;“?!钡目焖俚€會讓家長與孩子形成語言“代溝”,在孩子群體內部,“懂?!迸c否也成了劃分圈層的標準,加劇社交分化;更有部分“爛?!睅в械退?、暴力色彩,孩子高頻使用時,不僅會模糊是非邊界,還可能將“惡趣味”當作“幽默”,無形中強化攻擊性思維,影響人際關系。孩子常把網絡用語掛嘴邊,建議家長從以下幾方面引導。
共情先行,放下評判。當孩子滿口“?!睍r,父母不用立刻否定:“這說的什么亂七八糟的!”可以先用好奇的態度來溝通:“‘修勾’是你們班最近流行的新詞嗎?媽媽沒聽說過,是什么意思?”通過真誠提問,既了解“?!钡恼Z境,也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關注,而非對“?!钡呐懦?。家長無需刻意模仿孩子用梗,避免因不熟悉語境造成尷尬,但可認可“?!痹谂筝吷缃恢械淖饔?,比如對孩子說“和同學用這些詞聊天,你們會覺得更有趣吧?”,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為后續引導做好鋪墊。
明確網絡用語的使用場景邊界?!盁o梗不語”的關鍵問題是孩子混淆了“網絡語境”與“正式語境”,家長可通過日?;訋秃⒆咏鼍盎Z言認知。比如孩子在作文里寫“笑鼠了”,先肯定,“這個詞在朋友圈里用,同學會覺得很生動”,再引導,“但作文是正式的書面表達,我們可以試試用‘笑得直不起腰’‘笑得眼淚都出來了’,這樣能讓讀的人更清楚你當時的感受,也更有畫面感”,用具體例子讓孩子明白“什么場景用什么語言”。還可以和孩子約定家庭語言規則,比如非正式場景(如家庭聊天、朋友微信)可以適度用梗,但正式場景(如作業、考試、與長輩對話)需用規范語言。
豐富表達土壤。要讓孩子擺脫對“?!钡囊蕾?,關鍵是提供更豐富、更細膩的語言素材,讓孩子感受到“好好說話”的魅力。比如,多和孩子一起讀散文、兒童文學經典,讀到優美段落時,和孩子討論,“作者用‘春風吹綠了柳梢’,比直接說‘春天來了’更有畫面感,你覺得還有哪些詞能形容春天?”,在閱讀中幫孩子積累細膩表達,提升語言審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1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