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注冊心理咨詢師 馬健文
本報記者 王思予
“我該不該分手”“孩子叛逆期怎么管”“我現在要辭職嗎”……當人們帶著人生困惑走進心理咨詢室,最常期待的或許是一句明確的“你應該……”。但令人意外的是,直接給出現實意見恰恰是心理咨詢的“大忌”。美國《兒童與青少年心理病理學研究》雜志曾對92名咨詢師的近400次治療進行分析,發現38%的失誤案例屬于“直接給建議”,遠超爭辯懷疑(16%)、批評指責(11%)等問題。為何“給建議”說明咨詢師不專業?
“咨詢師不給建議,并非冷血或不負責任,而是專業倫理的核心要求?!敝袊睦硇l生協會注冊心理咨詢師馬健文在接受《生命時報》記者采訪時介紹,心理咨詢的本質是“助人自助”,而非“替人決策”。他解釋說,咨詢師應避免介入來訪者的人生重大選擇,比如職業方向、婚戀決策等,但這并不意味著完全不能提建議——專業建議往往滿足“非選擇性”和“健康導向”兩個原則。例如建議有睡眠問題的來訪者嘗試規律運動,或建議出現幻覺、自傷傾向的來訪者及時到醫院精神科就診,這些基于科學常識和健康需求的提議是符合專業規范的。
但直接指導人生選擇就被視為不專業、不可取。馬健文進一步分析:“每個人的成長經歷、價值體系不同,咨詢師眼中‘正確’的選擇,可能并不適合來訪者。比如建議職場人‘辭職創業’,可能忽略了對方的家庭經濟壓力;勸抑郁者‘多出去散心’,反而會加重對方的自我否定?!备匾氖?,過度依賴他人建議會削弱來訪者的自我覺察能力,違背心理咨詢“培養自主解決問題能力”的初衷。專業咨詢師的職責是通過提問引導思考,讓來訪者自己探索適合自己的抉擇,而非直接給出答案。?
除了直接給建議,那些帶有主觀色彩的溝通方式也是不專業的表現。馬健文舉例說,有的咨詢師會質問來訪者“你為什么不能換位思考”,或批評“你就是太軟弱了”,甚至威脅“再不改變你就會眾叛親離”。這些語言不僅會破壞咨詢信任關系,還可能誘發來訪者的羞恥感和內疚感,與“不傷害原則”嚴重相悖。來訪者如果遇到這樣的咨詢師,要立馬警惕起來,必要時終止咨詢。
那專業的咨詢師究竟該具備什么素養?馬健文說來訪者可以留意一下他們的“硬技能”和“軟素養”,具體表現為8個方面:?
專業共情能力。能接納來訪者、放下自身價值評判,從來訪者視角理解其感受,這是建立咨詢信任關系的基石。?
扎實理論與技能。除具備相關從業資質外,需在某一咨詢流派(如敘事療法、心理動力學)有深入研究,確保專業技能過關。?
清晰自我覺察。了解自身人格特點與潛在偏見,避免將個人問題投射到來訪者身上,讓來訪者在咨詢中感到舒適。?
文化敏感度。尊重不同性別、文化背景來訪者的價值觀與理念,保持開放心態,不做主觀評判。?
嚴守職業倫理。嚴格保護來訪者隱私,不將其姓名、個人特征等信息在公開場合分享,守住咨詢倫理底線。?
明確咨詢同意。咨詢前與來訪者充分溝通咨詢頻率、費用標準等核心信息,達成一致后再開展服務。?
避免多重關系。不與來訪者發展咨詢以外的社交、經濟等關系,防止利益沖突影響專業判斷,避免對來訪者造成傷害。?
堅守不傷害原則。不采用沖擊性語言等方式刺激來訪者心靈,始終以引導者角色幫助來訪者探索問題,而非制造新的心理負擔。
“現在市面上的心理咨詢機構確實魚龍混雜,有的機構號稱‘三個月速成咨詢師’,這是對來訪者不負責的行為?!瘪R健文提醒,選擇心理幫助時,大家可遵循“三看”原則。
一看機構資質。優先選擇有營業執照的正規機構,每個地方都有特定的標準。例如2025年4月1日起實施的全國首部心理咨詢機構服務地方標準(《上海市地方標準〈心理咨詢機構服務規范〉》)明確規定,合法心理咨詢機構需至少配備3名心理咨詢師,并新增督導師配備、實習及考核等條款,形成更嚴格的監管體系。要警惕那些無固定場所、僅通過網絡接單的無資質“個人咨詢師”,其專業背景和倫理操守往往缺乏監管。?
二看咨詢師背景。馬健文介紹,2017年國家取消二級、三級心理咨詢師資格考試后,行業門檻實際上進一步提高,國家不再認可“短期培訓取證”,而更看重正規高校心理學專業教育經歷和臨床實踐經驗。馬健文說:“就像醫生需要5年本科+3年規培,合格的咨詢師也需要系統學習心理學理論,并在督導指導下完成至少數百小時的個案積累?!?目前行業內認可度較高的資質包括中國心理學會、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的注冊心理咨詢師(需滿足學歷、督導、個案等嚴格條件),以及國家衛生健康委認證的心理治療師(主要面向醫療機構)。
三看問題類型。若出現持續兩周以上的情緒低落、興趣減退,或伴有幻覺、自傷自殺傾向,應首先前往公立醫院精神心理科就診。馬健文表示,醫院的心理治療師由衛健委統一認證,具備診斷和治療輕度精神障礙的資質,而社會機構的咨詢師不能從事醫學診斷和藥物治療。
最后,馬健文提醒,心理咨詢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選擇專業的咨詢師只是第一步,更需要來訪者與咨詢師建立信任,共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畢竟,真正的心理成長,永遠始于自我覺察的那一刻?!?
##正能量是可以修來的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系博士 郭潤峰 □張 楠
===
人生難免遭遇艱難困苦,在困境中,很多人會選擇封閉自我,獨自舔舐傷口。不可否認,孤獨有時是治愈心靈創傷的一種方式,但若長時間沉浸其中,嚴重的孤獨感就會像慢性毒藥一般,逐漸削弱我們對生活的希望,消磨我們的生命力。此時,我們必須行動起來,重新與外界建立聯系,重燃生活的希望之火。美國“積極的力量”網提出,若想讓自己的世界充滿光明,我們自己就可以成為那束耀眼的光源,通過以下方法,打造積極的能量場,能吸引更多積極力量向我們匯聚。
多說積極話語。語言蘊含著巨大的力量。即便我們自己正處于人生的低谷,還在努力尋找生活的立足點,所說的話也應該充滿正能量,能夠讓他人感受到活力。積極的話語具有傳染性,能夠點燃他人心中的希望。比如,發一條微信,真誠地贊美朋友的優點;給親人打個電話,堅定地告訴對方“我相信你”。這不僅能給對方帶來鼓舞和力量,也會讓我們自己的內心充滿陽光。
給他人提供幫助。當生活重擔壓得我們喘不過氣,幫助別人似乎是不可能的事。但實際上,幫助他人并不需要我們做出驚天動地的大事,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善意舉動,也能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例如給流浪的寵物喂食、給匆匆趕路的快遞小哥讓個道、主動幫鄰居拎重物……這些小小的舉動都讓我們意識到,自己是有價值的,是這個美好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分享學到的東西。艱難的時光就像一位智者,教會我們一些在順境中永遠不會主動去學的東西。如果能將這些心得體會分享給有需要的人,將會是善事一件。比如講述自己是如何克服困難、渡過難關的,這既能幫助他人少走彎路,也能讓我們在回顧和總結中,更加肯定自己的成長。
常懷感恩之心。即使身處混亂和困境之中,也總有一些閃光點提醒我們,生活并沒有完全失去希望。也許是一頓熱氣騰騰、充滿家味的飯菜,也許是朋友發來的一條關心問候的短信,又或者是我們成功熬過了一天的疲憊。把這些美好的瞬間記錄下來,大聲地說出感激之情,感恩的心態能讓我們更多地留意到身邊的美好,讓思維模式從消極轉變為積極,然后再用這種態度去感染他人,形成一個互相愛護、互相支持的正能量團隊,這是強大心理韌性的重要保障?!?
##守規則源自內在要求
%%李島之
===
遵守規則是人類行為的重要特征之一。一種觀點認為,由于原始社會混亂,人們為求安寧而讓渡自由建立秩序;另一種觀點則覺得,人天然尊重規則,違規才是特例。究竟哪種觀點更合理?刊登在英國期刊《自然·人類行為》上的一項研究給出了答案。
這項研究由英國諾丁漢大學等機構開展,共涉及1.4萬人,他們通過幾項試驗來排查遵守規矩的四大因素:內源尊重(本身對規則的認可)、外源激勵、社會期望和社會偏好(避免傷害他人)。
第一項測試比較了外源激勵與社會偏好,結果發現,即便會面臨經濟損失,且違規不傷害他人,也仍有65.6%的參與者守規,說明相比外部因素,人們更可能因內源尊重或社會期望而遵守規則。第二項測試中,在多數人都反對違規時,參與者守規比例升至56%,表明別人的態度確實會影響我們守規的意愿。而第三項測試發現,即便觀察到多人違規,仍有55%的參與者選擇遵守,表明內源尊重的作用。
研究者認為,綜合來看,對規則的內在認可、尊重是人們遵守規則的主要原因。即便違規利己、不傷害他人且社會普遍認可,仍有很多人為了心中的道德律而堅持原則?!?nbsp; (李島之)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1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