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抗癌協會理事長、亞洲腫瘤學會主席、世界整合腫瘤協會會長 樊代明
現代醫學使人類平均壽命極大提高,但是醫學受到的質疑,也從未像今天這么激烈。正如劍橋大學醫學史教授羅伊·波特所寫:“人們從來沒有活得這么久,活得這么健康,醫學也從來沒有這么成就斐然,然而矛盾的是,醫學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招致人們強烈的懷疑和不滿?!?
事實上,現代醫學發展出現了四個偏向:一是醫學研究一味地向技術發展,一味地向微觀滲透,導致了專業過度分化,??七^度細化,醫學知識碎片化;二是現代醫學變成了等待醫學;三是現代醫學變成了對抗醫學;四是醫學異化,把生命的某些自然過程和身體的某些自然變化,都當成疾病進行過度干預。為了糾正這些偏向,我認為需要靠“四個堅持”來重塑醫學文化。
第一要堅持醫學的人文性。人文是文化在人性研究中的最高境界,其功能是保障生命的安全、生命的重要性和尊嚴。人性最基本的要求有兩個:一是追求幸福,一是追求不朽,希望長生不老。事實上生物體要不朽是不可能的。人也一樣,花開花落,潮起潮落,萬事萬物,無不如此,這是自然之中的必然。
但問題在于,現在單域的醫學倫理文化總是試圖用技術去干預死亡。于是就出現三個問題:一是死亡時間從未知變為已知。二是死亡的地點從家里搬到了病房。我們過去是拿藥回家養病,現在是直接把病人送到醫院,即使知道希望不大也要盡力搶救。ICU(重癥監護室)里、搶救室里醫生使勁搶救,外面家屬使勁交錢,很可能最后病人走的時候,家屬都沒能握手告別。三是從自然死亡到了技術死亡。我院一位老專家在他92歲的時候去世了,最后的兩年多時間里,他成了植物人,靈魂早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我們還在他身體上猛下功夫,依靠呼吸機維持。這樣的病人并不少見,身體雖躺在病床上但人卻已離開了這個世界,他們滿身插滿管子卻毫不自知,可以說是毫無尊嚴可言。
過去,中西方的祭祀習俗都充分考慮了生命的神圣和尊嚴。時下很多醫院專門開設的安寧療護,充分考慮到家屬的情感和醫護人員對亡者的臨終關懷,事實上這也是對醫學文化的一種重塑。
第二要堅持人體的整體性。我們要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生命是以整體存在的,這個整體是由所有的局部構成的;可是反過來,所有的局部加起來,卻并不等于一個生命,因為醫學的整體一定要有生命。有生命的整體,我們才叫人體;沒有生命的整體,只能叫尸體。
生命的存在,一定是依托整體存在而存在。一頭大象,我們一看就知道了,盲人只能靠觸摸。當盲人摸到象腿時,他也許能分辨出這是大象,但如果摸到細胞甚至分子,還能認出是大象嗎?如果再到原子、量子層面,萬物已無區別,還能識別出生命形態嗎?所以,醫學不能過于追求微觀。愛因斯坦早就說過,科學追求的明晰性、精準性和純粹性,是以犧牲完整性為代價的。同樣,在醫學上我們一味追求的“精準”,是以犧牲生命為代價的。
第三要堅持生命的復雜性。生命具有極大的復雜性,局部、瞬時的研究結果,不能解釋生命的過程和本質,也不可能成為拯救生命的良方妙藥。
我們現在對生命的認識太簡單了,其實它極其復雜。生命的存在,首先是有自然力作用的。否則,在沒有醫學的幾百萬年甚至更長時間里,生命是如何度過的?這種自然力,一是表現為生命本身具有的抗病抗害能力;二是不同的器官能相互協調有自洽能力;三是體內的某一部分損壞后可以補償生長,具有自我修復能力;四是新陳代謝能力,生命體能與外界交融,吸收有序能、排出無序能;五是自我平衡能力,比如水和電解質平衡、白細胞高低的平衡、熱的平衡等等;六是自我保護能力,這種保護能力表現為免疫力,還表現為吃了壞東西會嘔吐、排泄等;七是精神、意識對上述六種能力的反作用,我們稱其為精神統控力,人在則精神在,精神在則人在。
有一種說法,醫生治療疾病的“三大法寶”是用語言、藥品、手術刀。其中,藥品、手術刀是不得已而為之,語言的力量是最大的。對病人而言,舒緩和安慰是非常重要的,治愈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其實,即使病人治愈了,歸根到底也是病人自身內在的自然力發揮了作用,醫生只是在外部幫助了他們而已,絕對不要貪天功為己功。
因此,醫學對生命健康的干預,應首先保證生命自然力發揮作用。如果醫學的干預超過了這種能力限度,甚至取代這種能力,就叫過度醫療。從現代醫學的發展實踐看,醫療不足的事情越來越少,醫療過度反而越來越多。
第四要堅持醫學研究的真實性?,F在很多醫學研究是不真實的,只是一條路單向走到底,從宏觀到微觀,或者從大結構到小結構,從長時間到短時間。一定要再走回來,重新回到宏觀的層面,就是我們說的反向醫學研究,只有回來的路走通了,形成一個圓圈,叫閉環式的研究,才可能得到正確的結果。歷史上,自然科學,特別是醫學,很多巨大成就都是反向研究而獲得的。
醫學研究要改變現有臨床思維,要完善循證醫學的不足之處,根本的方法就是反向思維。反向思維涉及多個方面,其中包括真實世界研究。真實世界研究可能也有自身的問題,如果循證醫學再加上真實世界研究,特別是在循證醫學上加上反向研究,我們得到正確結果的可能性會大得多。所以整合醫學提倡從循證醫學到詢證醫學,前者更多強調證據,或依證據而論、而行,而詢證醫學不僅要考慮、拷問證據,更要遵循醫生經驗,特別要看病人反饋的治療效果,三管齊下,才是真正的醫學,這就是整合醫學。
當然,四個堅持是重塑醫學文化的必要條件,只滿足于這四個方面是遠遠不夠的。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進來,共同為重塑醫學文化或形成整合醫學的文化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1107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1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