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qfga2"></pre>
    1. <acronym id="qfga2"><strong id="qfga2"><address id="qfga2"></address></strong></acronym>
        <p id="qfga2"><nav id="qfga2"><small id="qfga2"></small></nav></p>
        <p id="qfga2"></p>
        2024-03-09 農歷甲辰年 正月廿九
        結伴抗癌鼓舞斗志

        受訪專家: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原院長、肝腫瘤內科主任醫師  楊秉輝  

        上海市癌癥康復俱樂部創始人  袁正平  □會長 王文平

        本報記者  虞  曄

        36年前,全國首個癌癥患者自救互助組織“上海市癌癥康復俱樂部”成立。從最初局促于小小牛奶棚的10人團體,到如今擁有近1.6萬名成員的5A級社會組織,該俱樂部見證了無數生命的頑強抗爭,其“群體抗癌模式”更是在實踐中不斷豐富與成熟。

        “幫我度過一個又一個坎”

        9月18日,《生命時報》記者來到位于上海市鎮寧路的上海市癌癥康復俱樂部。據該組織會長王文平介紹,每周二和周四,俱樂部會借用鄰近的社區服務中心場地開展活動。當天,記者正好趕上俱樂部舉行第一屆“逢生抗癌征文比賽”總結表彰會。王文平說,此次征文比賽共收到100多篇投稿,其中不乏真摯感人的生命故事。

        在表彰會現場,記者見到的俱樂部成員們雖身患癌癥,卻個個情緒飽滿,樂于分享自己的抗癌故事。與癌共舞13年的郭女士,經歷尤其令人動容。2012年9月,時年55歲的她確診為肺癌晚期,并已出現縱隔淋巴結、胸膜及雙肺的多發轉移。拿到診斷報告后,她坦言“整個人都崩潰了”。直到經人介紹加入俱樂部,郭女士的生活才迎來轉機。每日清晨與學員們相聚公園鍛煉、彼此打氣,成為她此后十幾年來雷打不動的功課。郭女士說:“正是這份堅持,讓我能順利度過治療中一個又一個坎,從容地站在這里演講?!?

        成員李珍(化名)在患癌初期最焦慮的狀態下撥通了俱樂部電話,接線老師陪她聊了很久,并鼓勵她參與俱樂部的興趣小組。之后李珍一口氣報名3個興趣小組:在朗誦組登臺主持,重獲自信;在心悅課堂放聲歌唱,療愈內心;在乒乓組揮拍流汗,感受生命的律動。她感慨:“這3個興趣小組造就了如今斗志昂揚、堅韌不屈的我。雖然身體上的康復之路依舊漫長,但我在精神層面已經完全康復,甚至比患病前更從容、勇敢?!?

        彌補傳統醫療在社會支持上的不足

        上世紀80年代末,上海癌癥患病率逐漸攀升,但人們對癌癥認知匱乏,患者不僅承受病痛,更面臨無形的社會壓力。上海市癌癥康復俱樂部創始人袁正平對此感觸頗深,他回憶道:“我患癌后,有次在路上偶遇一位許久未見的好友,高興地上前握手,他卻害怕地把手縮了回去?!边@次經歷使他下定決心搭建一個癌癥患者互助自救平臺,讓每個患者不必在抗癌路上獨行。

        1989年11月7日,上海癌癥康復俱樂部宣告成立。早期,俱樂部主要通過組織病友間的交流活動,讓老病人分享自身經歷,為新患者樹立戰勝癌癥的信心。而后,舞蹈隊、器樂隊、時裝隊等癌友文藝團體不斷組建,不僅在國內登臺演出,更遠赴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交流,幫助患者在藝術中重拾生命的光彩。袁正平特別提到,1993年,俱樂部在上海舉辦癌癥患者運動會,吸引了來自北京、天津和臺灣等地26支代表隊超1000名癌癥患者參與,“其中500多名患者進行了體能表演和大型團體操《生命之光》展示,極大鼓舞了大家的斗志?!?

        隨著時間推移,俱樂部的抗癌模式不斷完善。1993年,俱樂部創辦上海市癌癥康復學校,開設音樂舞蹈、心理治療、食療、康復旅游等課程,提出“自己健康自己管理”的原則,推動患者從被動治療轉向主動康復。1997年,俱樂部成立無喉復聲康復中心,隨后相繼設立肝癌、肺癌、婦科癌癥等13個專病中心,定期開展專家講座、同病種抗癌明星交流活動等,為患者提供更具針對性的康復指導。2014年,俱樂部在成立25周年之際舉辦以癌癥康復為主題的國際研討會,其“多病種、綜合化、個性化”的群體抗癌模式受到廣泛認可。

        如今,歷經三十余年發展,俱樂部已形成完善的工作體系。除少量專職人員外,千余名志愿者成為中堅力量,其中超六成為來自康復學校的癌癥學員。俱樂部平時會舉辦各類學習班、康復營,以自創的“運動、營養、心理”課程,傳授癌癥康復的“雙防(防復發、防轉移)”理念,累計惠及逾40萬人次,學員5年生存率超70%。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原院長、肝腫瘤內科主任醫師楊秉輝觀察該俱樂部已30年。他表示,現代癌癥治療理念正從單純消滅癌細胞,轉向關注患者整體健康狀態與生存質量。癌癥患者承受的心理壓力往往比其他疾病患者更大,尤其需要來自群體的支持,“俱樂部在這方面開展的實踐,是重要且有益的探索,彌補了傳統醫療在心理與社會支持層面的不足?!?

        離不開全社會協同

        上海市癌癥康復俱樂部所構建的“全方位、全周期”非藥物干預體系,被業內專家譽為癌癥康復的“上海模式”。王文平介紹,未來,俱樂部計劃在三方面完善這一模式。

        服務拓展化。將服務對象從患者延伸至家屬,研發藝術療愈、親子互動等項目,構建家庭式的支持體系。

        傳播體系化。加強與醫療機構的交流合作,在醫院開設講座與咨詢點;借助媒體平臺傳播“快樂康復”理念,打破“康復僅靠醫療”的認知局限。

        模式數字化。探索線上線下融合服務,開發線上康復課程、建立醫患交流論壇,打破地域限制,讓康復資源惠及更多人群。

        袁正平認為,未來,各地可借鑒“上海模式”的核心理念與服務框架,結合本地實際,創造出更多個性化的群體抗癌方案。

        “上海模式”的推廣離不開全社會協同。王文平強調,醫療機構應將康復納入整體治療體系,與康復組織建立長期合作,為患者提供轉介服務;政府要發揮正面引導作用,營造科學抗癌的社會氛圍,消除大眾對癌癥的恐懼和誤解;社會組織可開展公益活動、提供資源支持,共同夯實康復服務網絡;公眾需樹立科學康復理念,認識到癌癥可防可治,康復是長期、主動、群體參與的過程;家屬同樣扮演重要角色,要給予患者充分的關愛、理解和陪伴,共同助力患者走向康復?!?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I6|亚洲精品无码ma在线观看|亚洲夜夜欢A∨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综合九色欧美综合狠狠|最新永久无码av网址亚洲
        <pre id="qfga2"></pre>
        1. <acronym id="qfga2"><strong id="qfga2"><address id="qfga2"></address></strong></acronym>
            <p id="qfga2"><nav id="qfga2"><small id="qfga2"></small></nav></p>
            <p id="qfga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