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薦節奏舒緩的廣場舞、簡化交誼舞、太極扇和八段錦舞等
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軍事訓練傷防治中心副教授 吳智鋼 □李佳豆
舞臺上,舞者連續十幾秒“平轉”后穩穩停住,觀眾往往心生疑問:為什么他們轉得如此瘋狂卻不會頭暈摔倒?近日,美國《神經報告》在線發表的一項研究給出新答案——長期系統化的舞蹈訓練能夠優化運動和姿勢控制,預防跌倒。
該研究由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等機構聯合完成,招募了19名職業舞者與19名普通人進行對照,采用“電流前庭刺激”(GVS)突然干擾平衡。研究發現,舞者在平時身體晃動更小,但受干擾時晃動幅度與普通人無異。結論指出,舞者抗眩暈并非壓制前庭信號,而是借助更高階的皮層-小腦網絡,形成可隨時調用的“身體地圖”,從而在主動運動中快速校正姿勢。換言之,舞蹈訓練把“平衡軟件”升級,而不是把“平衡硬件”靜音。
上述“身體地圖”概念并非孤例。此前,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志·網絡開放》上的一篇對29項隨機臨床試驗的系統研究表明,對于65歲及以上的健康老年人,基于舞蹈的身心運動可以降低37%的跌倒風險和31%的跌倒發生率,其效果超過單純的肌力或步態訓練。機制層面,舞蹈同時刺激三大平衡系統:1.前庭:旋轉、擺頭動作反復“校準”半規管;2.視覺:眼-頭協調訓練提升凝視穩定性;3.本體覺:腳掌、踝、膝、髖在節奏性負重中不斷刷新“關節位置覺”。更關鍵的是,舞蹈要求預判、執行與糾錯三個步驟在毫秒級時間內完成,相當于給大腦做“實時數獨”,長期下來神經突觸連接更致密,腦白質完整性更高。因此,跳舞把肌肉記憶升級為神經記憶,跌倒風險自然下降。
老年朋友可在家完成“5步篩查”:1.近1年內跌倒過;2.擔心跌倒而減少活動;3.五次起坐測試:雙手抱肩,從椅子站起-坐下5次,完成時間超過15秒(提示下肢肌力不足);4.單腳站立:睜眼單腳站立,能堅持的時間小于10秒(提示靜態平衡受損);5.“3米往返”:以日常步速行走,走3米后轉身返回,完成時間超過10秒或步態不穩。若符合上述任一項,建議咨詢康復科或老年科,制定綜合防跌計劃,舞蹈可作為其中一環。
老年人跳“防跌舞”,首選節奏舒緩的慢三/四步廣場舞,每分鐘節拍數80~100(中等速度),相當于快走的代謝當量,易踩點、耗能低;其次是簡化交誼舞,如北京平四、慢四,既練平衡又促社交;養生舞中的太極扇和八段錦舞,含半腳尖、轉腰、云手等動作,能刺激踝本體覺和核心穩定;外加簡化民族扇子舞,上肢持扇給大腦額外位置反饋,側步點步膝踝扭力小,幅度可控,對膝關節友好。以上舞種的共同特點在于旋轉角速度低、跳躍少、可單手扶桿練習,安全系數高。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65歲以上老年人每周應完成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身體活動,即可以每周進行5次舞蹈,每次30分鐘,相當于連續跳6~8首交誼舞慢三或四步曲目,心率維持在105次/分鐘以下,感覺微喘但能正常交談。跳舞過程中,老人應避免快速連續旋轉、深蹲下腰等;有嚴重骨質疏松、青光眼、未控制的心律失常等,需醫生評估后再決定是否參與;若跳舞中出現眼冒金星、心悸、膝蓋劇痛,應立即停止,靠墻站立或坐下,避免硬撐?!?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1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