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qfga2"></pre>
    1. <acronym id="qfga2"><strong id="qfga2"><address id="qfga2"></address></strong></acronym>
        <p id="qfga2"><nav id="qfga2"><small id="qfga2"></small></nav></p>
        <p id="qfga2"></p>
        2024-03-09 農歷甲辰年 正月廿九
        七天微行動,提升幸福感

        回憶小確幸,寫感恩日記,每天做好事……

        受訪專家:清華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系教授  彭凱平  

        中國心理學會積極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張  鵬 

        中國國際幸福學研究院院長  林玟瑩

        本報記者  王艾冰

        幸福不是被動等待的運氣,而是主動創造的過程。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心理學與醫學團隊發表在加拿大《醫學互聯網研究雜志》上的研究證實:每天只需花5~10分鐘,完成感恩記錄、積極反思、善舉實踐三項“幸福微行動”,就能在短短7天內顯著提升幸福感。這一科學發現,為“幸??闪暤谩碧峁┝藦娪辛Φ淖C據。

        幸??梢粤暤?/em>

        該研究被稱為“大快樂計劃(The Big Joy Project)”,覆蓋來自169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76萬名參與者(以美國、加拿大、英國為主,年齡集中在20~50歲)。整個干預過程為期7天,參與者每天需花費約5~10分鐘,完成基于積極心理學的三項經典“幸福增強練習”:一是感恩記錄,寫下當天希望感激的事物,如天氣、人際關系、機會等;二是積極反思,回憶或分享一個當天發生的積極事件,即便事件微??;三是善舉實踐,實施一個善意行為,如為陌生人開門、給他人發一句鼓勵的話。

        通過分析參與者干預前后的自評幸福、壓力、健康等指標變化,研究證實了“幸福增強練習”的有效性:參與者主觀幸福感、積極情緒、幸福自我效能(相信自己能獲得幸福的信心)分別提升48%、45%和44%,同時,感知壓力下降35%,自我報告的健康狀況與睡眠質量也有所改善。

        這種“幸??闪暤谩钡慕Y論,在國內專家的實踐中也得到了印證。中國心理學會積極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張鵬床頭有一本小小的“幸福日記本”。每天晚上睡覺前,他都會在本子上寫下“今天讓我滿意的3件小事”。張鵬說,每次心情不好的時候,自己就會拿出本子翻一翻,“感覺整個人瞬間變得快樂和幸福多了”。

        中國國際幸福學研究院院長林玟瑩接受《生命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上述“幸福微行動”的優勢,在于低門檻、高適配。很多人覺得提升幸福感需要大動作,比如賺更多錢、換更好的工作,但“大快樂計劃”證明,無需改變生活軌跡,利用碎片時間做小事,就能積累幸福感。

        背后的科學邏輯

        為何短短幾分鐘的“幸福微行動”能產生顯著效果?清華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系教授彭凱平從理論層面給出解釋:這三項練習結合了多種成熟的心理學理論,形成了完整的心理干預閉環。

        五大維度搭建框架。根據幸福感理論框架“PERMA模型”,幸福由正向情緒、投入、人際關系、意義和成就這5個維度構成。在“大快樂計劃”研究項目中,每日感恩記錄能直接促進正向情緒,積極反思有助于從平凡的生活中找到生命意義,善舉實踐則可強化投入感、成就感及人際關系。通過這些有針對性的行動,就能系統性構建感受幸福的能力。

        積極情緒累積能量。美國心理學家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的“拓展-建構理論”揭示了積極情緒的長期價值。該理論指出,愉悅、感恩等積極情緒不僅是短暫的“感覺良好”,更能像銀行利息一樣持續積累——它們能拓展認知范圍,讓人們看待世界的角度更廣闊,同時構建持久的心理資源,增強抗壓能力和社交聯結。即使每天只做一件能帶來積極情緒的小事,也能為“心理銀行”儲蓄能量,通過日積月累的情緒投資,讓幸福從偶然體驗轉變為穩定狀態。

        微小行動培養習慣。行為心理學中的“微習慣理論”,為“幸福習得”提供了實踐方法。該理論強調,改變應從“小到不會失敗”的行動開始。每天5分鐘的感恩記錄、一個簡單的善意舉動,這些微行動幾乎不需要意志力,有利于長期實踐,進而形成積極循環,讓幸福在微小但持續的投入中,成為生活自然而然的組成部分。

        幸福不僅關乎日常體驗,更與健康息息相關。張鵬表示,人是身心一體的生物,負面情緒經常會帶來一些軀體上的反應。他以自身經歷舉例,在研究生時期,他為一項非常重要的研究收集了2個多月數據,但最終分析結果和之前的預期完全相反。張鵬回憶說:“那一刻,我感覺前期的努力全部白費,四肢突然開始僵化,完全不聽使喚?!彼R上有意識地告訴自己,要轉移對負面事件的注意力,圍著操場跑了10圈后,身體的緊繃感得以緩解。

        “大快樂計劃”中,參與者年齡集中在20~50歲。林玟瑩說,這一群體普遍處于職場打拼關鍵期,且面臨較重的家庭責任。易于堅持的“幸福微行動”,恰好能幫他們在忙碌中守住幸福的感知力。有意識地進行感恩記錄、積極反思和善舉實踐,不僅能緩解日常壓力,還可讓積極情緒持續滋養身心,最終收獲長期穩定的幸福感與健康力。

        把理論轉化為行動

        9月23日,清華大學發布的《2025年中國人幸福感報告》顯示,中國人的整體幸福感指數為70分。彭凱平認為,當今社會物質豐裕卻競爭加劇,“內卷”帶來的焦慮與迷失,讓許多人偏離了通往幸福的道路。而破解這一困境的關鍵,在于把積極心理學理論轉化為普通人能掌握的日常實踐。

        基于“大快樂計劃”等研究成果,張鵬推薦了以下5個簡單易行的幸福提升方法。

        規律作息,夯實基礎。保持充足睡眠和規律運動是幸福的生理基礎。充足睡眠可穩定血清素、皮質醇等情緒調節激素,優化大腦前額葉皮層功能,增強情緒控制能力;而規律運動能促進內啡肽和多巴胺分泌,直接提升愉悅感。

        轉換視角,調節情緒?!罢J知重評”是一種科學有效的情緒調節技術,本質上是通過重新解讀情境意義來調節情緒。具體而言,就是學會抽離焦慮視角,換個角度看問題,將負面刺激重構為中性或積極意義,從而減少消極感受、增強積極情緒。比如,當精心準備的工作方案被領導否定時,不陷入“他否定我這個人”的挫敗感,而是將之視為一個“幫助自己提前排除不成熟的方案,更早調整方向”的寶貴反饋,化壓力為成長契機。

        專注當下,擺脫雜念。國學中有一個經典說法“饑來吃飯倦來眠”,提倡人們吃飯時安心吃飯、睡覺時從容睡覺,不摻入雜念和牽掛,享受“安住當下”的狀態。張鵬說,過度思考過去或擔憂未來,會激活大腦的“默認模式網絡”,容易導致焦慮和抑郁,而“安住當下”,則能打斷這種思維循環,降低負面情緒。

        書寫閱讀,拓展認知。寫作可梳理情緒,獲得第三方視角,而閱讀人文社科書籍能提升認知維度,間接增強幸福感。張鵬介紹,這兩個行為的作用機制涉及?認知重構、情緒調節、自我認同強化?等多個心理學維度,是綜合性的幸福感提升方式。

        記錄美好,點亮日常。將感恩記錄、正向回憶、善行實踐三項核心練習融入每日生活,能幫助大腦建立積極的“注意力偏向”,從過度關注負面信息轉向主動發現生活中的美好。初期可按模板執行,如第一天感謝天氣晴好、回憶早晨的寧靜、給朋友發一句鼓勵,第二天感謝同事給予的微笑、回憶晚餐的美味、為陌生人讓座,后續慢慢把刻意練習演變為日常習慣?!?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I6|亚洲精品无码ma在线观看|亚洲夜夜欢A∨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综合九色欧美综合狠狠|最新永久无码av网址亚洲
        <pre id="qfga2"></pre>
        1. <acronym id="qfga2"><strong id="qfga2"><address id="qfga2"></address></strong></acronym>
            <p id="qfga2"><nav id="qfga2"><small id="qfga2"></small></nav></p>
            <p id="qfga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