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骨科主管護師 李 潔 □副主任醫師 曹 露
走路和跑步時腿腳沒有不適感,但襪子經常容易破洞,且破洞總是“鐘情”大腳趾或腳后跟。這可不是簡單的襪子質量問題或走路太多導致,而是腳踝發出的預警信號,提示腳踝的穩定性可能正在變差。重視這個小小的信號,及早干預,才能避免未來更嚴重的扭傷和疼痛。
襪子是穿在腳上的,它的磨損直接反映了腳與鞋子的相互作用。理想狀態下,我們走路時,腳踝受力均勻,襪子各部位的磨損也大致相同。如果你的腳踝存在結構或功能上的問題,就會導致異常磨損,長期反復某個特定位置就會率先被磨破。
一般來說,曾經扭傷過腳踝,且沒有完全康復,就可能導致踝關節韌帶松弛。這種不穩定的腳踝在走路時會發生不受控制的晃動,即行走時腳落地會有類似“滑冰”這樣剎不住車的感覺,抬腳時因為踝關節的背伸肌肌力差,又要依賴勾起腳趾的力量進行補充。這種不穩定和腳踝錯誤的發力方式就像一場持續的、小范圍的“拉鋸戰”,讓腳趾和足跟對襪子產生摩擦,進而磨破襪子。這就是“襪子總破洞,腳踝恐變松”最直接的體現——破洞只是表象,關節松弛才是本質。
應對關節松弛,大多數人可以通過物理治療改善癥狀。一方面,可通過針對性的力量訓練(如提踵、踝泵、彈力帶抗阻訓練)、平衡訓練(如單腳站、平衡球)來強化腳踝周圍的肌肉,為松弛的關節重新提供動態穩定性和靈活性,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另一方面,日常需注意調整步態,走路時注意用腳踝整體發力而非腳趾單獨用力,保持身體重心穩定。
如果通過上述康復治療措施未能及時改善,請不要猶豫,及時去醫院就診,醫生會通過體格檢查、X光或磁共振來評估你的踝關節整體狀況,有針對性地制定康復方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