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胰胃外科主任醫師 田艷濤 □湖南省腫瘤醫院肺胃腸內科主任醫師 蒲興祥
本報記者 譚琪欣 王艾冰
9月3日,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在《醫學互聯網研究癌癥》雜志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稱,中國、日本、朝鮮、韓國、蒙古這5個東亞國家,雖仍屬于全球胃癌負擔最重的地區,但1990~2021年間,五國胃癌的患病率、死亡率、發病率均呈整體下降趨勢,區域防控成效逐步顯現。在中國,得益于防控措施的持續推進與醫療水平的穩步提升,胃癌發病率降幅已達39.5%。值得關注的是,65歲及以上人群始終是胃癌負擔的核心群體,且自2015年起,早發性胃癌發病率雖增幅較小,但上升態勢明顯,為胃癌防控工作帶來新的挑戰。
東亞五國成胃癌重災區
胃癌是全球第五大癌癥死因?!度蚣膊∝摀芯?021》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胃癌新發病例約123萬例,死亡病例約95.4萬例。盡管1990~2021年全球胃癌發病率、死亡率總體呈下降趨勢,但東亞五國受人口基數大、飲食文化相近等因素影響,仍然面臨較重的疾病負擔。
從2021年關鍵數據看,蒙古胃癌標化發病率(排除年齡、性別等因素影響后的發病率)為36.83/10萬,屬五國之中最高,中國、韓國、日本、朝鮮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較1990年分別下降39.5%、63.8%、60.1%、13.9%,降幅明顯;在標化死亡率(排除年齡、性別等因素影響后的死亡率)方面,蒙古、中國位居前列,但均較1990年出現明顯下降。
從各國患病率趨勢分析,中國的胃癌呈現“1990~1997年下降、1997~2004年波動、2004年后持續下降”的軌跡。這一變化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癌癥控制計劃的實施,比如清潔飲用水覆蓋率的提升、污水處理系統的不斷完善、衛生意識增強(推廣分餐制等)、幽門螺桿菌檢測納入常規體檢等。日本胃癌患病率自1990年起持續下降,2021年已較峰值降低超60%,這與該國早期篩查的廣泛普及密切相關。韓國在2003年達患病率峰值后逐步下降,2021年略有回升,但整體仍處低位。朝鮮、蒙古分別在2010年、1993~1996年達峰后穩步下降。
模型預測顯示,未來全球胃癌負擔將持續緩慢下降,但東亞五國需高度關注老年人群。研究指出,人口老齡化是推高胃癌負擔的主要原因,65歲及以上人群的胃癌患病率、發病率、死亡率始終在各年齡組中位居首位。
胃癌的年輕化趨勢同樣不容忽視。湖南省腫瘤醫院肺胃腸內科主任醫師蒲興祥強調,必須盡快摒棄“年輕不會得癌”的認知誤區。過去,胃癌多被視為“老年病”,如今門診中三四十歲的胃癌患者已屢見不鮮。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胰胃外科主任醫師田艷濤補充道,與中老年患者常見的腸型胃癌不同,年輕人中彌漫型、印戒細胞型胃癌比例更高,這類胃癌癥狀不典型、易被忽視,且侵襲性強,一經確診往往處于進展期,預后效果較差。
一頓飯里的傷胃搭配
“走進餐館,觀察一桌飯菜,往往就能揪出多個胃癌誘發風險?!逼雅d祥向記者介紹,一頓看似平常的聚餐,背后可能隱藏著一套傷胃“組合拳”。
未實行分餐制。全球約76%的胃癌病例與幽門螺桿菌感染相關,這種細菌最主要的傳播途徑就是“口口傳播”。我國是幽門螺桿菌感染大國,感染者接近半數,意味著每兩個人中就可能有一個攜帶者。在傳統共餐制下,大家共用一盤菜、一杯飲料,一旦有人感染幽門螺桿菌,細菌就會通過唾液沾在筷子上、進入公盤,傳染給其他就餐者。感染幽門螺桿菌后,不僅會破壞胃黏膜屏障,還會刺激胃酸分泌,讓胃長期處于炎癥狀態,大幅降低胃黏膜的“抗病能力”。例如,在我國西北地區,幽門螺桿菌感染率居高不下,就與當地居民飲食中辛辣、腌制食物占比高,且家庭呈聚集感染現象普遍密切相關。
聚餐“撐到扶墻”。一個人吃飯時敷衍,要么錯過飯點,要么饑一頓飽一頓,三餐極不規律;朋友聚餐時,又常常出現“過量點餐”的情況,比如2個人點5個菜,最終吃到撐。蒲興祥表示,胃酸作為“按時上崗”的消化液,有著固定分泌節律,但會被上述不良飲食習慣徹底打亂:餓肚子時,胃酸沒有食物消化,便會轉而侵蝕胃黏膜;吃太撐時,胃酸又會過量分泌,加重消化負擔,甚至引發胃食管反流。長期如此,胃黏膜會從“偶爾發炎”發展為“反復受損”,進而增加胃炎、胃潰瘍發病風險,這些都是胃癌的“前期信號”。
高鹽菜品“下飯”。毛血旺、臘肉、咸魚等高鹽菜品,是不少人聚餐時的必點“下飯菜”。高濃度的鹽分就像“砂紙”般直接“腐蝕”胃黏膜,引發充血、水腫,嚴重時導致糜爛、潰瘍。長期攝入高鹽食物,會讓胃黏膜逐漸失去“修復能力”,逐步發展為萎縮性胃炎、腸化生等癌前病變,甚至引發癌變。更隱蔽的風險在于,腌制食品中含有亞硝酸鹽,這種物質進入胃內可轉化為強致癌物亞硝胺,加速胃黏膜的病變進程。
聊天不離煙酒。聚餐時,煙酒往往成為“社交潤滑劑”,但對胃而言,二者堪稱“1+1>2”的攻擊。高度白酒會直接破壞胃黏膜的黏液層和上皮細胞,引發急性胃黏膜病變;煙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質,則會刺激胃酸分泌,收縮胃黏膜血管,減少胃部血液供應,嚴重削弱胃黏膜的自我修復能力。田艷濤表示,門診中經常遇到有幾十年煙酒史的男性胃癌患者,因酗酒導致胃出血的案例也不少見。
此外,現代人聚餐時往往是放松后的“過度放縱”,加之日常壓力大,本身會刺激胃神經,誘發功能性消化不良,進一步削弱胃的防御能力。
蒲興祥特別強調,上述風險因素并非單獨作用,而是常?!皡f同作案”,加速胃黏膜“炎癥→萎縮→腸化→異型增生→癌變”的病理進程,對胃部健康造成疊加傷害。
打造“四防”護胃隊
“‘四防’策略是基于大量臨床病例總結出的胃癌全程防控理念,覆蓋預防、篩查、干預和隨訪的全環節?!碧锲G濤指出,只要平時嚴格落地執行,就能顯著降低胃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
防感染,性價比最高。預防感染是性價比最高的胃癌防控措施。首先,持續推行分餐制與公筷公勺。其次,注重飲食衛生,保證三餐規律,堅決不吃霉變、燒烤及亞硝酸鹽含量高的食物;將生食與熟食的刀具、砧板分開使用,避免細菌交叉污染;不飲用生水,定期潔牙,減少口腔細菌經吞咽進入胃部的可能性。
防漏診,鎖定早期胃癌。精準鎖定高危人群、全面推行胃鏡篩查,是“防漏診”的核心舉措。以下人群應將胃鏡納入常規體檢項目,建議每5年檢查一次:年齡超過45歲者;來自遼寧、山東等胃癌高發地區者;有胃癌家族史者;患有慢性胃炎、胃潰瘍者;幽門螺桿菌感染者;長期吸煙飲酒、飲食重口味、愛吃燙食者。田艷濤提醒,長期存在腹部不適、貧血等癥狀的人,建議將首次胃鏡檢查時間提前至40歲或更早。臨床數據顯示,如在早期發現胃癌,5年生存率超90%,若進展至晚期,則驟降至不足10%,早期篩查至關重要。
防進展,阻斷癌變路徑。對于已發現的萎縮、腸上皮化生等癌前病變,定期監測與及時干預是關鍵,需實現“早診早治+多學科干預+全程管理”的閉環。通過手術、內鏡下治療等手段及時控制病變,結合中醫調理與生活方式優化(如規律清淡飲食、適度運動),延緩病情惡化。此外,患者需嚴格遵循醫囑,每3~6個月進行胃鏡與影像學檢查,以及時調整治療方案,確保病情長期穩定。
防復發,及時處理苗頭。對胃癌患者而言,手術成功只是治療的第一步,術后長期管理直接決定最終治療結局。術后復查需嚴格遵循以下時間表:術后2年內每3~6個月檢查一次,3~5年每6~12個月檢查一次,5年后每年檢查一次。通過腫瘤標志物檢測、胃鏡、CT等檢查項目,早期發現復發跡象。營養支持同樣重要,患者應優先攝入魚、蛋、奶等優質蛋白,多吃新鮮蔬果,滿足身體修復需求。若遭遇傾倒綜合征、膽汁反流、膽結石等術后并發癥,需及時遵醫囑治療,日??赏ㄟ^少食多餐、餐后平臥30分鐘等方法緩解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