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qfga2"></pre>
    1. <acronym id="qfga2"><strong id="qfga2"><address id="qfga2"></address></strong></acronym>
        <p id="qfga2"><nav id="qfga2"><small id="qfga2"></small></nav></p>
        <p id="qfga2"></p>
        2024-03-09 農歷甲辰年 正月廿九
        醫學生擇業“冷熱分化”

        受訪專家: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博士研究生導師  樂愛平   二十一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  熊丙奇

        本報記者  劉靜怡  張  爽

        “跑了多家醫院面試,都沒收到錄用通知……”今年8月,一位醫學生家長在網上分享孩子求職困境,引發廣泛共鳴。記者在社交平臺發現,類似聲音并非個例:“今年找工作好難,每次面試都成‘陪跑’”“讀到畢業才發現,不讀博士幾乎沒出路”。曾被視作“香餑餑”的醫學專業,如今也面臨就業難題。

        難的不是找到一份工作

        趙聞(化名)是剛畢業的醫學博士,能拿到某省三甲醫院“入場券”,靠的是“硬核”簡歷:國內頂尖醫學院博士學歷、多篇SCI論文,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細胞》雜志發表研究。他坦言,同期的200多名同學中,數十人面臨延遲畢業,多數博士進入省級醫院或高校附屬醫院。在他看來,“學歷是醫學生就業的第一道門檻”。

        這道門檻對低年級學生同樣清晰。臨床醫學的大四學生張曉旭(化名)來自山東二線城市,求職季尚未開始,輔導員就要求研讀醫院招聘簡章。他發現,即便想回市級醫院工作,最低門檻也是碩士研究生,“除了少數同學回家鄉工作,其他人都在全力備考升學”。

        數據也印證了學歷門檻的提升。根據《2024年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2011~2021年,我國醫學生普通高校在校人數從200多萬增加至400多萬人,且醫生群體的整體學歷顯著優化。十年前,我國執業醫師研究生和本科生分別占9.9%、44.6%;2022年,分別占19%、50.8%。

        畢業生越來越多,醫院新增崗位卻有限。國家衛生健康委2024年公布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每年醫學類本科(及以上)畢業生數量超過50萬。張曉旭發現,去年家鄉的市級醫院全年招聘人數僅個位數。

        “十年前,優秀碩士還有機會留在頂尖三甲醫院,但現在,博士學位、海外經歷、高水平論文幾乎成了標配?!睋喜髮W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博士研究生導師樂愛平教授觀察,經濟發達省份的基層醫療機構也在提高崗位要求。以北京市豐臺區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例,今年招聘的5個崗位均要求碩士研究生,中醫醫師崗更是明確需博士研究生。

        醫學生“求職難”和基層醫療機構“招人難”形成鮮明反差。樂愛平直言,醫學生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難進入“心儀的城市、醫院、科室,并獲得編制”。二十一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觀察到,部分縣、區級醫院常因無人報名取消招聘計劃,去年安徽、湖南等地就多次出現此類情況。醫學生在通往理想的職業路徑上正面臨結構性困難。

        資源有差異,培養較單一

        看似矛盾的“就業難”與“人才荒”并存,根源既涉及資源分配差異,也與醫學人才培養模式密切相關。

        地域、科室“冷熱不均”。地域是醫學生擇業的重要考量之一。大城市頂級醫院的平臺、資源和眼界,對畢業生有著強吸引力;回到二三線城市或基層,生活幸福感雖高,卻擔心“平臺降維、發展受限、學術掉隊”。張曉旭的想法頗具代表性:“好不容易讀到碩士、博士,總想著往頭部醫院‘夠一夠’,不想輕易去基層?!?

        許多醫學生還看重科室。護理、營養等科室因壓力大、收入相對有限等因素,人才缺口長期存在;皮膚科、口腔科等收入較高,成為熱門選擇。某頭部三甲醫院兒科醫生透露,選專業時多次被勸“避開兒科”,“壓力大、風險高,愿意來的人少”。

        臨床、科研培養錯位。醫學教育中“臨床與科研的矛盾”,讓不少畢業生陷入困境。樂愛平表示,頂尖醫學院校高度強調科研,部分博士畢業時雖有高分論文,臨床技能卻有生疏;若想兼顧兩者,需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更關鍵的是,培養體系與實際需求脫節。熊丙奇分析,多數醫學院校仍以“三甲醫院需求”為導向,側重培養高層次科研型、??菩腿瞬?,卻忽視了基層對全科醫生的需求?!盎鶎有枰芴幚沓R姴?、適配社區服務的人才,但現有培養模式沒有針對不同方向形成差異化方案,導致人才輸出與需求顯著錯位?!?

        南方、北方各有側重。院校間的教育側重點不同,進一步縮窄了就業選擇。趙聞觀察到一個現象,“好像南方醫院重科研,北方醫院重臨床”,若在南方接受科研導向訓練,去北方找臨床崗位就缺乏優勢,反之亦然,無形之中增加了就業門檻。

        改善就業是系統工程

        要破解醫學生就業的結構性困局,并非單一舉措能實現。樂愛平強調,需要衛生政策、教育改革、人事薪酬、醫院管理等多方協同。

        打破三甲單一導向。在高等教育層面,打破“三甲導向”的單一培養模式是首要任務。熊丙奇建議,不同院校應明確差異化定位:綜合性大學側重培養高層次臨床科研復合型人才,地方醫學院校則聚焦基層需求,強化全科醫學和實踐能力訓練,“讓培養目標與崗位需求精準匹配”。

        樂愛平進一步提出,可推進“醫學+”復合型人才培養,如“醫學+管理”“醫學+法律”,增強學生在醫療相關領域的就業競爭力;同時針對基層定向培養,設置更具針對性的課程,“確保他們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強化基層吸引力。“只有讓基層醫療機構‘強起來’,才能引導人才向下流動?!睒窅燮街赋?,需進一步落實分級診療政策,為社區醫院、鄉鎮衛生院配備足夠設備和藥品,優化薪酬待遇和職業發展通道,建立“上下聯動”的培訓機制,“讓基層崗位不再是無奈之選”。讓醫學生看到基層發展空間,改變“往上游擠”的擇業慣性。

        轉變職業價值觀念。“往上看沒有盡頭,一山更比一山高?!壁w聞認為,醫學生需適當“向下看”,關鍵是做好自我認知,在理想與現實間找到平衡:“是熱愛科研、專注臨床,還是兩者兼顧?想清楚后選最適合的賽道,而非盲目擠熱門?!睒窅燮揭步ㄗh,畢業生可拓寬就業視野,優秀生物醫藥企業、區域醫療中心等都是可探索舞臺?!白屆恳晃会t學人才都能在適合的崗位上發揮價值,不僅是解決就業問題,更是守護國民健康的大計?!?

        “即便早就知道學醫苦,高考志愿欄還是全填了臨床醫學?!睆垥孕竦某跣暮芗兇?,“想親手幫病人解除痛苦”。如今站在求職與升學的十字路口,他依然堅定:收拾好書本,繼續在實習醫院打磨技能,“不管難不難,這條路會一直走下去”?!?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I6|亚洲精品无码ma在线观看|亚洲夜夜欢A∨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综合九色欧美综合狠狠|最新永久无码av网址亚洲
        <pre id="qfga2"></pre>
        1. <acronym id="qfga2"><strong id="qfga2"><address id="qfga2"></address></strong></acronym>
            <p id="qfga2"><nav id="qfga2"><small id="qfga2"></small></nav></p>
            <p id="qfga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