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老年內科副主任醫師 王 征
很多老人退休后,三餐就不那么規律,有時候很晚才吃飯。這樣不僅對胃不好,還會帶來很多負面影響。近日,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團隊在國際期刊《通訊醫學》雜志發表的一項新研究,對2945名社區老人進行了為期34年的追蹤調查,平均年齡64歲。結果發現,年齡每增加10歲,老人早餐時間平均延遲2.89分鐘,晚餐時間延遲3.67分鐘;抑郁癥、焦慮癥、疲勞、口腔健康下降均與晚食顯著相關;其中早餐推遲更是與早亡風險緊密掛鉤,早餐時間每推遲1小時,死亡風險就會增加11%。老人就餐時間之所以會隨年齡推遲,主要有三大原因。
生理機能衰退。隨著年齡增長,老人身體機能全面下降。消化系統首當其沖,胃腸蠕動速率較中青年下降30%以上,消化液分泌量減少25%,食物在胃腸道內停留的時間延長至6~8小時,導致飽腹感持續時間更久,饑餓信號傳遞延遲,自然容易推遲就餐時間。同時,牙齒磨損、缺失或牙周疾病困擾著超60%的老人,咀嚼效率降低使單次進食時間從15~20分鐘延長至30分鐘以上,連帶就餐準備到實際進食的整體節奏放緩,進一步推遲用餐節點。
藥物影響。多種慢性疾病困擾著老人健康,如糖尿病帶來的血糖波動大、高血壓控制不佳,都可能引起頭暈等不適,進而影響食欲。一些藥物會刺激胃腸道,甚至某些降糖藥物會直接抑制食欲,均可能導致用餐時間推遲。
生活習慣與心理因素。老人長期形成的生活習慣很難改變。一些老人習慣早起后先進行1~2個小時的晨練、遛彎等活動,結束后才準備吃飯,時間自然推遲。心理層面,孤獨、抑郁等情緒問題在老人中并不少見。獨居老人若缺乏家人陪伴,吃飯興致不高,常常拖延就餐時間。有抑郁傾向的老人,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包括進食,可能導致用餐時間混亂。
新研究重點強調,早餐推遲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死亡風險。其原因在于,推遲早餐打破了人體正常的生物鐘節律。清晨6~9點是人體皮質醇分泌高峰,此時進食能激活脂肪分解酶與葡萄糖轉運蛋白,促進新陳代謝。錯過這個黃金時間,身體會進入“節能模式”,脂肪分解和葡萄糖代謝受影響,長期下來,可能導致代謝紊亂,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發病幾率,還可能加重胃腸道負擔,誘發胃潰瘍等消化系統疾病。研究還表明,一旦推遲早餐,口腔沒有食物咀嚼刺激,無法分泌足夠的唾液來清潔口腔,可能導致細菌長時間滋生,易引發齲齒、牙周炎等口腔疾病。這些都可能增加老人的早亡風險。
關注用餐時間看似是生活細節,實則是守護健康的關鍵防線。建議老人通過調整節律、優化習慣,為晚年健康增添重要保障,重點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首先,根據老人身體特點和生理節律,建議在起床后1小時內吃完早餐,此時胃腸功能開始活躍,進食能為身體補充能量,開啟活力一天。午餐時間安排在11∶30~12∶30較為合適,與早餐間隔4~5小時,此時胃里基本排空,消化液分泌旺盛,利于食物消化吸收。晚餐不宜過晚,18∶00~19∶00吃完最好,這樣可以給腸胃留出足夠的消化時間,避免食物在胃腸內堆積,影響睡眠和消化。
其次,保持就餐時間相對固定。規律就餐如同給身體設定了精準的生物鐘,讓胃腸能按時做好消化準備,保證食物消化吸收的高效進行。如果就餐時間不固定,胃腸時而過度工作,時而閑置,易造成胃腸功能紊亂,影響營養吸收和身體健康。
最后,家人的關心至關重要。日常生活中,家人可以多陪伴老人用餐,營造溫馨的就餐氛圍,激發老人食欲。同時,在就餐時間臨近時,應及時提醒老人,幫助他們養成按時吃飯的習慣,并為老人制訂規律的生活作息時間表,將起床、晨練、早餐、午睡、晚餐、休息等時間合理安排并固定下來。家人還可以根據老人牙齒和消化情況,準備易于咀嚼和消化的食物,縮短老人的用餐時間,比如將食物切成小塊,烹飪方式選擇蒸煮燉,避免油炸、油煎等不易消化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