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航空總醫院周圍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 郭宇鵬
在醫學上,疼痛被列為繼呼吸、脈搏、體溫、血壓之后的“第五大生命體征”。10月20日是世界鎮痛日,緩解疼痛、守護健康成為關注焦點,而帶狀皰疹及其引發的劇烈神經痛,正是困擾眾多人群的疼痛難題之一。帶狀皰疹是一種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再激活引發的感染性疾病,在我國成人中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尤其在50歲以上、免疫力差的群體中更為高發。這種疾病不僅帶來皮膚表面的皰疹,更可能引發長期且劇烈的神經痛,嚴重影響患者生活,甚至留下難以緩解的后遺癥,需要引起重視,做到早識別、早干預。
病毒專愛攻擊神經
帶狀皰疹的“元兇”是水痘—帶狀皰疹病毒,也就是引發兒童水痘的病毒。當人體首次感染該病毒時,通常表現為水痘,水痘痊愈后,病毒并不會完全從體內清除,而是會潛伏在神經節內(如脊神經節、顱神經的感覺神經節),進入休眠狀態。
當機體免疫力下降時,如年齡增長導致免疫功能自然衰退、過度勞累、精神壓力過大、患有慢性疾病、腫瘤,或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等,潛伏的病毒會被再次激活。激活后的病毒會沿著神經纖維大量復制、擴散,一方面損傷神經組織,導致神經炎癥、水腫,引發劇烈疼痛,另一方面會順著神經分布區域擴散至皮膚表面,引發成簇的皰疹。而神經損傷與炎癥反應會形成惡性循環,神經損傷會加重炎癥滲出,炎癥又會進一步破壞神經結構,導致疼痛持續加劇,甚至在皰疹消退后仍長期存在。
癥狀變化有三階段
帶狀皰疹的癥狀發展有明顯的階段性,患者需警惕癥狀變化,及時干預。
前驅期。發病初期,患者可能并未出現皰疹,僅表現為發病部位(常見于胸背部、腰腹部、頭面部)感覺異常,如局部皮膚灼熱感、刺痛感、酸脹感,或對觸摸、溫度變化敏感,部分患者還可能伴隨低熱、乏力、食欲下降等全身不適。這個階段易被誤認為肌肉勞損、關節炎或感冒,容易延誤判斷。
出疹期。通常在前驅癥狀出現1~5天后,發病部位皮膚逐漸出現成簇的紅色丘疹,隨后迅速發展為水皰,水皰呈透明或淡黃色,沿身體一側的神經分布區域排列(多不超過身體正中線),同時伴隨明顯的神經痛,疼痛程度因人而異,輕者為間斷性刺痛,重者呈持續性刀割樣、燒灼樣疼痛,夜間疼痛往往加劇,嚴重影響睡眠。
后遺癥期。若未及時規范治療,約10%~20% 的患者,尤其是60歲以上人群在皰疹消退后,仍會遺留持續超過1個月的神經痛,即“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此時,疼痛可能更頑固,部分患者疼痛持續數月,甚至數年,不僅導致情緒焦慮、抑郁,還可能因長期疼痛不敢活動,引發肌肉萎縮、關節僵硬。
綜合治療助鎮痛
治療帶狀皰疹需要遵循個體化原則,醫生通常會結合患者年齡、病情嚴重程度、身體基礎狀況等綜合評估,制訂科學的治療方案。
抗病毒藥物。在帶狀皰疹發病早期,及時遵醫囑使用抗病毒藥物是治療的關鍵。這些藥物能有效抑制病毒復制和擴散,縮短病程,減輕患者神經損傷,降低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發生率。一般建議在發病48小時內開始用藥,療效更佳。
脊髓電刺激。對于疼痛癥狀較嚴重,或經過短期藥物治療后效果不佳的患者,尤其是已發展為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可盡早考慮脊髓電刺激治療。該療法是在脊柱椎管內植入細小電極,釋放微弱電信號,作用于脊髓背角神經纖維,干擾疼痛信號向大腦的傳導,從而快速緩解疼痛。與長期服用鎮痛藥物相比,脊髓電刺激治療不僅能有效避免藥物可能帶來的胃腸道損傷、肝腎功能損害等副作用,還能根據患者疼痛變化動態調整電刺激參數,實現個體化鎮痛。
定期要復查?;颊咴谥委熎陂g應嚴格遵醫囑用藥,定期復查,同時注意休息、保持良好心態,以促進病情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