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急診危重癥診療中心副主任醫師 楊思雯
36歲的王先生常年飲食無度、作息紊亂,雖已確診高血壓和糖尿病,卻自恃年輕未加重視。今年5月11日下午,他在與朋友交談時突感頭暈,以為是疲勞,不料癥狀在5分鐘內急劇加重,意識逐漸模糊,最終陷入昏迷。朋友緊急撥打120,在送醫途中王先生多次嘔吐,生命危在旦夕。
抵達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時,王先生已深度昏迷,瞳孔對光反射遲鈍,呼吸淺促,喉中不斷有嘔吐物反流。急診科主任醫師曲志成帶領團隊迅速清理氣道、實施監護,并準備進行頭部CT檢查。由于患者自主呼吸難以維持,隨時可能發生呼吸驟停,必須立即建立人工氣道。但王先生體重超過100公斤,頸部短粗、下頜后縮,插管異常困難。在頻繁嘔吐的狀態下,任何失誤都可能引發窒息或吸入性肺炎。曲志成當機立斷,在嘗試經口插管的同時準備氣管切開,并緊急聯系麻醉科支援,最終成功建立人工氣道。CT結果顯示為腦干出血,出血量達3.1毫升。腦干是人體的“生命中樞”,一旦出血極其兇險,因此王先生被迅速轉入重癥醫學科救治。
重癥醫學科團隊結合患者發熱、昏迷、腹脹、舌紅苔黃等表現,辨證施用《古今錄驗》續命湯送服安宮牛黃丸,并配合醒腦開竅的針刺治療。在急診危重癥診療中心學術帶頭人劉清泉的指導下,治療方案不斷優化。經過三天全力救治,王先生終于蘇醒,能夠睜眼回應呼喚,理解力完好。然而危機并未解除——他全身軟癱,四肢肌力為零,無法完成任何動作,呼吸機參數稍降即出現血氧飽和度下降,無法脫離呼吸支持。
頭顱核磁共振檢查顯示,王先生腦橋基底部出現大面積梗死,累及控制肢體運動的關鍵神經通路,符合“閉鎖綜合征”的典型表現。這是一種極其特殊的意識狀態:患者神志清醒,卻幾乎全身癱瘓,僅能通過眨眼或眼球活動與外界交流。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科專家遠程會診后確認了這一診斷,認為梗死范圍較大,預后極不樂觀。
在多次脫機嘗試失敗后,團隊果斷實施氣管切開術,為后續康復奠定基礎。轉入亞重癥病房后,中醫治療以“行氣開竅、化痰通絡、益氣活血”為綱,針刺以促進神經功能恢復為目標,配合康復訓練。日復一日的堅持終于在6月24日迎來轉機——王先生的右手大拇指出現了輕微內收動作。這個微小卻意義重大的突破,讓整個團隊備受鼓舞。
針對反復的肺部感染問題,團隊再次調整方案,將王先生轉回重癥醫學科加強呼吸支持。中藥改用補陽還五湯加減,促進神經修復;針灸專注呼吸功能;康復團隊制訂了“階梯式脫機計劃”,并調配站立床進行體位訓練。護理團隊同樣創新不斷:護士長李學艷設計出“自主飲水方案”,通過改造的注射器與延長管,讓王先生用尚能活動的右手拇指自己推動活塞喝水。這一設計不僅解決了飲水難題,更極大增強了他的康復信心。入院兩個月后的7月17日,王先生成功封堵氣切套管,重新發出聲音。三個月后,他已能經口進食,四肢活動能力和語言功能顯著恢復,可與家人正常交流。
這場跨越急診科、重癥醫學科、針灸中心、麻醉科等多科室的生命接力,不僅讓一個“被鎖住”的靈魂重獲新生,更見證了中西醫協同在危重癥救治中的獨特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