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回龍觀醫院精神病科副主任醫師 宋崇升
擁有數千萬粉絲的教育博主李某樂,成為網紅后抑郁;33歲的某知名健身博主因抑郁癥輕生;坐擁250多萬粉絲的搞笑短視頻博主“小李飛叨”前陣子被確診抑郁……近年來,諸多知名博主被曝精神心理問題,雖說目前沒有具體統計數據,但他們特殊的工作方式和生活習慣,確實增加了抑郁的風險。

首當其沖的就是夜間睡眠不足。很多博主的工作時間是在晚上,而且多半要持續活躍到深夜,有的甚至通宵不眠。這種混亂的作息讓身體吃不消。夜間睡眠不僅能讓身體得到休息,精力得到恢復,還是一個身體自我修復的過程。有了正常睡眠,中樞神經內分泌才會正常發揮作用,生長激素、褪黑素等與睡眠、情緒等有關的神經遞質才能規律釋放,以維持生物鐘穩定,降低抑郁風險。而晚睡晚起,或者黑白顛倒,腦內神經內分泌紊亂,大腦減少自我修復和清理代謝廢物的機會,抑郁風險隨之增加。且熬夜時間越長,累積效應越明顯,抑郁風險也越大。這也是很多抑郁癥患者發病的重要生物學機制之一。
此外,網紅有個不同常人之處,就是他們多數有固定的人設,或者說是展示給大眾的社會角色,因此很難做真實、完整的自己。成功的人物設定可以給網紅們帶來福利,收獲關注,但這也是一種限定和枷鎖。網紅們把評價自我的權力過度讓渡給觀眾,可能會為了迎合粉絲,故意壓抑自己與外部期望不一致的地方,努力維護外在形象和個性,以保持自己的吸引力。長期處于這種固定、狹隘的人設中,會讓一些人活得很疲憊、很焦慮,甚至很分裂、很扭曲。
而且,網紅們樹大招風,不論他們自以為做得多完美,總有一些人不滿意。如果再出現一些瑕疵、小錯,很容易被“黑粉”揪住不放,無限放大,招致一波又一波的攻擊甚至辱罵。除了商業網紅,一些專業突出的學術名人,在網絡上很活躍、很受擁戴,但現實生活中可能會因出名而遭人嫉恨,被孤立排擠。這些持續的負性刺激和體驗,都會給他們造成巨大的精神壓力,無疑增加了抑郁風險。
最后,網絡博主的賽道很卷,行業競爭壓力很大,在其中一直保持上游位置需要付出很多精力。有些頭部網紅,一個人的成功就等于一個團隊、一個公司的成功,雖賺得多,但背負的責任和期望也很大。這些競爭和壓力,會成為一種慢性的應激,一直消耗著網紅的心理能量。有的網紅本身不喜歡競爭,或者心理韌性不佳,再遭受一些網絡沖擊,或在競爭中受到挫敗,影響心情和自信,很容易就陷入抑郁的泥潭。
好在,不少網紅博主已經意識到問題,很多人沒有遮遮掩掩,而是大大方方承認自己抑郁了,對病癥也有客觀合理的認識,主動接受藥物治療。這既有助于他們的康復,也傳播了正確的心理健康知識。這樣積極理性的博主,也值得享有被關注的紅利?!?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1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