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張 靜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病學中心住院醫師 程希玥 □主任醫師 王春娟
編者的話:腦卒中又稱中風,因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和高復發率,成為威脅我國居民健康的“頭號殺手”。10月29日是第20個“世界卒中日”,今年的中文主題為“盡早識別,立刻就醫”,進一步突顯了“時間就是大腦”的黃金法則,以及快速識別、盡早預防的重要性。

堵和破,中風兩大元兇
中風,是腦血管突然堵塞或破裂,導致腦組織因缺血、缺氧而受損的急性疾病。從定義中不難發現,發生中風的兩大元兇就是“堵”和“破”。
“堵”是指缺血性中風,又稱腦梗死,占中風的70%~80%?;颊叽蠖嘤虚L期高血壓、糖尿病控制不佳、高血脂或大量吸煙等危險因素,對血管造成慢性損傷,使血管壁長出斑塊。當斑塊脫落或心臟里的血栓(指房顫時,因心臟跳動不規律、血液易在心房里打轉,而形成的血塊)被沖入并阻塞腦血管,下游腦細胞會因“斷糧”而壞死。
“破”指出血性中風,又稱腦出血,約占中風的20%~30%,發病大多由高血壓導致。長期高血壓會使腦內小動脈管壁發生缺血、壞死、微小動脈瘤形成等病理改變,如同一條破舊的水管。當血壓劇烈升高,管壁無力承受,便會發生破裂,引發腦出血,血液繼而壓迫和損傷腦細胞。
我國每年新發卒中約394萬例,相當于每8秒就有1人發病,形成北高南低、男多女少、趨年輕化的“中風版圖”。我國東北地區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華中地區患病率較為靠前;北方和冬季多發生缺血性中風,南方和農村的出血性中風發病率較高。男性中風患者多于女性,首發平均年齡為66歲。過去30年,中風導致的過早死亡病例數下降,但致殘率仍在上升;45歲以下青年中風占比達15%~18%。
識信號,從頭臉到四肢
隨著氣溫走低,中風迎來“流行季”。低溫會讓交感神經興奮,血管遇冷收縮,血壓升高;人們生活中的壞習慣也多了,如久坐、不愿意活動,愛吃火鍋、腌肉,致使鹽和脂肪攝入超標,接受的日照少,維D合成不足;感冒、肺炎等發生幾率上升,會加重炎癥反應,誘發血栓,這些因素均可增加卒中風險。
有高血壓、糖尿病、肥胖、房顫、中風家族史者和吸煙人群,應做好中風防控,其中識別癥狀很關鍵。建議牢記“中風 120”口訣:1是指1張臉,患者可出現面部不對稱,口角歪斜;2是指2只手臂,患者可出現單側肢體無力;0是指聆(零的諧音)聽,可關注患者是否存在言語不清。
我們也可遵循“頭、眼、嘴、臉、手、腿”的順序,識別中風信號。中風發作時,患者可出現頭暈頭痛、天旋地轉,頭暈可能與腦血管缺血有關,頭痛則多因腦血管異常擴張或壓迫周圍組織所致;視力突然變化、視物困難或出現一過性黑矇,多因顱內壓增高或血管痙攣導致;言語不清與大腦語言中樞供血受阻有關;臉木、手麻、肢體無力是因為控制感覺和運動神經的通路受損;失去平衡則是小腦或腦干等負責平衡協調的部位受累。
中風發生時,有四類人癥狀可能不明顯。一是80歲以上老人,可能只表現為不認識家人、反復問同一個問題、嗜睡、尿失禁,易被誤判為“糊涂”。若出現注意力不集中、胡言亂語等,提示病情加重。二是糖尿病患者,長期高血糖會損傷神經,導致中風時,患者手腳麻木癥狀不明顯,直到走路歪斜才就醫。三是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人群?;颊叩陌Y狀來去匆匆,如雖然出現一側肢體麻木等癥狀,但幾分鐘到1小時內就恢復。此時并不意味著“沒事了”,而是預警未來90天可能發生中風,須立即就醫。四是青年人,突發中風時,可伴有頭痛、頸痛、眩暈等不適,由于癥狀不典型,容易被誤診、漏診,需格外留意。
排風險,年齡各有側重
不同年齡段人群的“中風雷區”各有不同,建議視情況排除主要風險。
30~45歲。中青年群體多因不健康生活方式誘發中風,如愛吃外賣、攝入蔬菜較少,容易缺乏葉酸,導致同型半胱氨酸升高,“腐蝕”血管;抽煙喝酒,煙草中的尼古丁可促使血管收縮,加速全身血管硬化,而喝酒可損傷血管內皮;長期熬夜,導致血壓波動大;每天久坐超過8小時,致使血管彈性下降。
建議每天鹽攝入量不高于5克,攝入各類蔬菜不少于300克、新鮮水果200~350克、乳制品(如液體奶300毫升)、肉蛋120~200克(每周可吃2次魚肉);不喝含糖飲料,少吃甜點,用全谷物和雜豆替換部分主食,控血糖和體重,戒煙限酒。每晚盡量11點前睡覺,并保證7~8小時睡眠。減少久坐,連續靜坐不超過60分鐘。
45~65歲。該年齡段是卒中風險疊加期,兼具長期生活方式損傷與基礎病隱匿進展的雙重風險。一方面,該年齡段人群可能長期抽煙、喝酒,壓力大,常熬夜。另一方面,高血壓、高血脂常因無癥狀被忽視,加速血管硬化;腹型肥胖引發代謝紊亂和血糖異常風險,間接損傷腦血管。
建議做好“基礎病管控+生活方式升級”雙保險。每半年至1年進行體檢,重點監測“三高”指標;控制鹽攝入量,多吃蔬果、適量攝入魚肉,控糖減脂,戒煙限酒;每周進行150分鐘中強度運動,單次至少持續10分鐘,避免久坐超50分鐘;保證睡眠。
65~75歲。這類人群多因基礎疾病控制不佳引發中風,其中高血壓是“頭號元兇”。在合理飲食基礎上,老年人應積極運動,如打太極、散步、練八段錦等,但要避免晨起空腹運動、劇烈運動,運動時應注意保暖。高血壓患者要早晚監測血壓,糖尿病患者需定期查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等。
75歲以上。高齡老人房顫患病率達10%,而“心跳紊亂”易形成血栓,脫落可堵塞腦血管。同時,老人血脂控制率低,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壞膽固醇),提高卒中風險。老年人可通過均衡飲食、積極活動,控制血脂;房顫患者可在家中準備一臺心電監測設備,發現“心跳紊亂”及時就醫。
五步走,急救耽誤不得
一旦身邊人出現中風信號,需立即行動。
第1步:1分鐘識別,不心存僥幸??筛鶕爸酗L120”等口訣判斷,即使患者癥狀消失也需盡快就醫。
第2步:撥打120,說清3件事。中風后盡量不要自己開車送醫,要快速撥打120。救護車上有專業設備和人員,可在途中監測患者病情,還能提前聯絡醫院,方便進入卒中救治綠色通道,為“疏通”血管爭取時間。打電話時,第一告知患者癥狀,如突然嘴歪;第二告知具體地址,含小區、單元、門牌號,最好有人在路口接應救護車;第三告知發病時間,方便醫生判斷是否能溶栓、取栓。
第3步:等待期間,3做2不做。3做包括讓患者平躺,頭偏向一側(防嘔吐窒息),解開衣領、腰帶,保持呼吸通暢;監測意識,呼喚患者觀察回應,昏迷時摸頸動脈看搏動;準備病歷、降壓藥等的包裝,告知醫生既往病史。2不做包括不喂水、喂藥,避免嗆咳誤吸;不按摩、掐人中,以免血栓脫落,加重病情。
第4步:到院后,配合醫生快決策。缺血性中風患者的靜脈溶栓“黃金時間窗”為發病4.5小時內,部分可延至6小時,能顯著降低致殘率;部分大血管閉塞患者發病6小時內(部分可延至24小時),可血管內取栓,但需嚴格評估。這意味著,及時治療的獲益遠大于治療風險,每提前決策1分鐘,患者未來獨立生活的概率可能增加1%。
步驟5:治后康復,盡早“練功能”。中風后3個月是康復黃金期,常見訓練包括步態和吞咽訓練,肢體、語言和心理康復等?;颊呖山Y合日常生活需要,先注重功能訓練,但需調整訓練強度和頻率,避免過度勞累?!?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1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