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老年醫學科醫師 羅曉琴 □主任醫師 王軼娜
在人體內,有一座24小時不間斷工作的“超級凈化工廠”,每天可過濾約180升血液,還承擔著排泄代謝廢物、調節體液平衡、維持電解質與酸堿平衡、調節血壓等重要功能,這就是腎臟。在高效完成工作的同時,腎臟還有著強大的代償能力,即使超過半數的腎單位受損,剩余部分仍能維持機體基本需求。正是這種超強的代償能力,使得早期腎功能減退往往悄然無聲,導致許多患者初次就診時,腎功能已經損失70%以上,甚至已進展到終末期腎病。因此,正確識別腎功能減退發出的警示信號,并做好定期檢查具有重要意義。

尿液變化提示腎受損
尿液是反映腎功能狀況最直觀的“晴雨表”。尿液的顏色、尿量、性狀變化或排尿頻率異常,都可能提示腎功能出現問題。
夜尿頻繁。當腎臟濃縮功能下降時,無法有效濃縮尿液,就會導致夜間多次排尿。入睡后夜間起床小便次數顯著增多,達到或超過2次,且尿量較多,即可定義為夜尿頻繁。
尿色異常。尿液顏色持續加深,如呈現濃茶色、洗肉水樣或可樂色,在排除飲食或藥物影響后,可能提示存在血尿。血尿是腎臟炎癥、結石或腫瘤等問題的重要信號。
尿量改變。無論是尿量持續明顯減少,每日少于400毫升,還是異常增多,每日超過2500毫升,且這些變化并非因飲水習慣改變所致,都需警惕腎臟功能受損。
尿泡沫多。這是蛋白尿最直觀的表現之一。正常尿液沖擊產生的泡沫較大且會快速消失,若小便后出現類似啤酒泡沫般細密、綿久的泡沫,靜置十幾分鐘仍不消散,可能是腎臟濾過膜受損的信號。
除了尿液變化外,腎功能減退還會通過全身各系統異常發出警示。
水腫。這是體內水分潴留的信號,多見于晨起眼瞼及下午腳踝、小腿等部位。按壓水腫處皮膚會出現凹陷且回彈緩慢,稱為“凹陷性水腫”。其原因包括腎臟排水排鈉功能障礙導致水鈉潴留,以及大量蛋白尿導致血漿白蛋白下降、水分滲入組織間隙。
疲勞。持續且難以緩解的疲勞感和精力不濟也是腎功能減退的常見預警。一方面,腎臟清除代謝廢物能力下降,肌酐、尿素氮等在體內蓄積;另一方面,促紅細胞生成素減少引發腎性貧血,造成組織缺氧,共同導致患者感到持續疲勞、精力不足,即使休息也難以緩解。
食欲差。腎功能下降后,代謝廢物蓄積刺激胃腸道,可引起食欲減退、惡心嘔吐,尤其在晨起時明顯。伴隨的電解質紊亂和胃腸道水腫也會加重消化功能障礙,這類癥狀易被誤認為普通胃病而延誤診治。
瘙癢。如果出現全身性、難以緩解的皮膚瘙癢,就要警惕腎功能嚴重減退。腎臟受損導致高磷血癥,刺激皮膚神經末梢,加之代謝廢物經皮膚沉積,均可引發或加重瘙癢。
高血壓。新發高血壓或原有高血壓在規范用藥后仍難以控制,需警惕腎臟問題。腎臟作為血壓調節的關鍵器官,其損傷可激活內在升壓機制,引發腎性高血壓;而高血壓又會進一步損害腎臟,形成惡性循環。
高危人群更需警惕
某些特定人群因基礎疾病、用藥史或遺傳因素等原因,腎臟受損風險顯著高于普通人群。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腎病是最常見的糖尿病微血管并發癥之一,也是導致終末期腎病的首要原因,糖尿病病程超過5年者更需警惕。
高血壓患者。長期控制不佳的高血壓會持續損傷腎臟血管,導致高血壓腎損害。
心血管病患者。心腎功能常相互影響,動脈粥樣硬化性疾?。ü谛牟?、腦卒中、外周動脈疾?。┑幕颊?,常伴隨腎動脈狹窄或腎小球硬化。
腎病家族史者。家族中存在遺傳傾向性腎臟病,如多囊腎、免疫球蛋白A腎病、遺傳性腎炎等。
長期使用腎毒性藥物者。包括特定抗生素(如氨基糖苷類、萬古霉素等)、非甾體抗炎藥、含馬兜鈴酸的中草藥(如關木通、廣防己、青木香等)以及含碘造影劑等。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如果患有系統性紅斑狼瘡、系統性血管炎等自身免疫疾病,腎臟是常見的受累器官。
既往腎臟病史者。既往有過急性腎炎、腎病綜合征、腎結石、腎盂腎炎等腎臟疾病史的人群,復發或進展風險較高。
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腎臟結構和功能自然退化,腎功能儲備下降,對損傷更為敏感。
肥胖者。肥胖本身可導致腎小球高濾過狀態損傷腎臟,同時也是誘發代謝性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
反復尿路感染者。慢性或反復發作的尿路感染或存在尿路梗阻,容易進展為慢性腎盂腎炎或梗阻性腎病。物,必要時可使用支氣管擴張劑。
三項檢查揪出腎損傷
定期進行針對性的腎臟相關檢查,是早期發現腎損傷最可靠的手段,主要包括以下三類檢查。??
尿液檢查。尿常規作為最基礎的篩查項目,能提供腎臟問題的重要線索:尿蛋白出現陽性提示可能存在蛋白尿,表明腎臟濾過屏障可能受損;潛血陽性提示可能存在血尿,但需通過顯微鏡檢觀察紅細胞數量來確認。此外,顯微鏡檢查還能發現尿液中異常增多的白細胞(提示尿路感染)或管型(提示腎小管損傷)。
尿白蛋白/肌酐比值是發現早期腎損傷最敏感的尿液指標,能精準檢測尿中微量白蛋白。通常,該指標小于30毫克/克為正常;30~300毫克/克為微量白蛋白尿,為腎臟早期損傷的重要標志;大于300 毫克/克則為顯性蛋白尿,提示已有明顯腎臟損傷。
腎功能檢查。腎功能檢查主要通過血液分析評估腎臟清除代謝廢物的能力。血清肌酐是最常用的指標,反映肌肉代謝廢物濃度。但需注意,血清肌酐水平受年齡、性別、肌肉量、飲食影響較大,且在腎功能損失超過50%時才會顯著升高,因此不能單憑血清肌酐結果在正常范圍內就排除腎病。
估算腎小球濾過率(eGFR)是評估腎功能的金標準,能直觀代表腎臟每分鐘過濾清除血漿中代謝廢物的能力,臨床上,慢性腎臟病的分期也主要依據這一指標。
影像學檢查。在影像學檢查中,腎臟超聲能利用聲波直接觀察腎臟的大小、形態、內部結構,并能有效探查是否存在腎臟結石、囊腫、腫瘤或腎積水等異常情況。
對于健康的成年人來說,每年應進行一次尿常規、腎功能(血肌酐、估算腎小球濾過率)檢查,可結合常規體檢進行。上述高危人群應結合自身情況,遵醫囑增加篩查頻次?!?/p>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1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