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腫瘤醫院大腸外科主任醫師 鄭陽春
醫學的本質,是一場永無止境的疾病與技術、病痛與拯救的博弈。我們常說“醫學是科學與人文的交叉學科”,但更殘酷的真相是:醫學是人性與命運的角斗場。在這里,每一次挫敗都是成長的哭泣,每一滴眼淚都在重塑醫者的靈魂。
初入醫學殿堂時,我們總以為手術刀能切除所有病灶,解答所有疑問,抗生素能終結所有感染,恢復身體康健,直到在臨床上工作后才會發現,教科書上的“典型病例”常被個體差異、患者心理和不典型表現攪得面目全非。一個肺炎診斷背后,可能藏著未被察覺的免疫缺陷,或是患者因經濟壓力自行停藥的歷史。因此,醫者必須完成三次認知革命:從“治病”到“治人”,從“精準”到“混沌”,從“征服”到“敬畏”。
當我們面對生命時,常常陷入深深的無力感。每個醫生都經歷過努力與結果嚴重失衡的至暗時刻:精心準備的手術因突發狀況失敗,苦口婆心的健康宣教被患者當作耳旁風,甚至因不可控因素導致患者離世。這些挫敗不是懲罰,而是醫學修行的必然經歷。
我認為,醫學生成長為一名獨當一面的成熟醫生,通常會經歷三個過程。
1.脆弱性認知。當醫生第一次在手術室渾身發抖時,他們正在褪去“無所不能”的幻覺,觸摸醫學的真實邊界。醫學的偉大不在于永不失敗,而在于失敗后依然能托住生命的重量。
2.反脆弱成長。尼采說:“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強大?!蹦切┍煌对V的委屈、被質疑的挫敗,終將沉淀為臨床直覺——某個心電圖異常的波峰,某句家屬欲言又止的嘆息,都可能成為改寫患者命運的關鍵。
3.價值重錨定。每次挫折都是認知的鏡子,都是成長的契機。當發現再高明的技術也無法挽救終末期患者時,我們開始修煉“姑息治療”的智慧:如何讓患者在最后時光保持尊嚴,如何讓家屬在絕望中找到力量。我們要始終牢記,醫患雙方是位于同一個陣營的戰友。
此外,當下的知識更新速度迅猛,醫學知識更是以指數級速度迭代,對于醫生來說,思維固化是致命的。一個拒絕更新觀念的專家,比無知者更具破壞性。
雖然醫學永遠無法戰勝死亡,但正是這種永恒的不對等,賦予醫學神圣的意義。醫學從來不是陽光普照的坦途,而是布滿裂痕的荊棘之路。那些讓我們輾轉反側的挫敗、欲哭無淚的委屈、自我懷疑的深夜,終將在某個清晨化作前行的動力?!?/p>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1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