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醫師 金暉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 于恒池
本報記者 田雨汀
在評估肥胖風險時,脂肪總量一直是人們關注的首要指標。但近期我國貴州醫科大學等機構在美國《肥胖》雜志發表的研究揭示,脂肪的“藏身之處”,或許比脂肪總量更能決定健康風險。

“哪里胖”比“有多胖”更關鍵
根據分布位置,常見的脂肪包括三類:包裹腹腔內臟的內臟脂肪、位于皮膚下方的皮下脂肪,以及更為隱蔽,錯誤堆積在心臟、血管、骨骼肌等非脂肪儲存部位的異位脂肪。貴州醫科大學研究人員檢索并匯總近5年來國內外在內臟脂肪、皮下脂肪及多種異位脂肪沉積(如腸系膜脂肪、腎周脂肪、肌間脂肪、肝內脂肪、胰腺脂肪、心外膜及心臟周圍脂肪)方面的最新發現,并比較了不同部位脂肪沉積與代謝紊亂、胰島素抵抗、炎癥反應及慢性疾病的關系。
結果顯示,內臟脂肪相較于皮下脂肪具有更高的脂解活性(脂肪細胞分解脂肪的能力),容易導致游離脂肪酸過量釋放,使脂質在肝臟、肌肉和心臟等位置沉積,形成異位脂肪,引發胰島素抵抗和心血管并發癥。此外,不同位置的脂肪沉積還會直接影響鄰近器官功能,與特定疾病強相關。例如,腸系膜脂肪與炎癥性腸病有關、腎周脂肪與糖尿病腎病有關、心臟周圍脂肪與冠心病密切相關。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于恒池接受《生命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上述研究的意義在于,把肥胖研究的視角從“脂肪有多少”轉向“脂肪在哪里”。過去常用體重指數[BMI=體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或體重來判斷肥胖及相關慢性病風險,但該研究提醒,內臟脂肪和異位脂肪的分布,比單純的體重、總脂肪量更能預測疾病風險,這也解釋了為什么有些“看起來不胖”的人仍可能患上高血脂?;谶@一發現,于恒池認為,未來的肥胖防治策略應更加聚焦于減少內臟和異位脂肪,而非單純追求體重下降。
脂肪堆積在哪最傷身
不同位置的脂肪功能各異,風險也存在區別。
皮下脂肪:儲能為主不宜少。作為人體脂肪中最易觀察的部分,皮下脂肪位于皮膚真皮層下方,遍布全身,尤其在腹部、臀部和大腿處較為集中。它的核心功能是儲存能量,同時能為身體保溫、緩沖外界沖擊,起到保護器官的作用。從占比來看,正常成年男性的皮下脂肪約占體脂總量的80%~90%,女性比例略高。通常來說,皮下脂肪功能相對重要,并非“無用贅肉”,因此保持適度比例十分必要,不宜盲目跟風追求極致減脂。不過,若其超出合理范圍,不僅會影響體形美觀和運動能力,更會促進內臟脂肪堆積,加重代謝負擔,成為一系列健康隱患的初始誘因。
內臟脂肪:功能與風險兼具。內臟脂肪位于腹腔內,圍繞著腸道、肝臟、胃等器官,主要作用是支撐內臟、保護器官免受外力撞擊,并儲備應急能量。正常成年人內臟脂肪應占總體脂的10%~20%,長期超標會釋放大量炎癥因子和游離脂肪酸,干擾代謝功能,顯著增加2型糖尿病、高血壓等代謝性疾病的風險。
異位脂肪:位置不對易致病。當人體能量攝入持續過剩,皮下與內臟脂肪組織的儲存能力達到飽和,多余脂質便會“溢出”,形成異位脂肪。這類脂肪的特點是出現在了本不該堆積脂肪的部位,從而直接干擾所在組織的正常功能。以肌間脂肪為例,它是異位脂肪的典型代表,藏匿于骨骼肌纖維之間,會阻礙胰島素信號傳導,降低肌肉對糖分的響應能力,導致肌少癥和糖代謝異常。這種情況在肥胖、糖尿病患者及老年群體中尤為普遍。發表于美國《臨床內分泌學與新陳代謝雜志》的一篇研究還證實,腿部肌間脂肪的堆積與心血管代謝疾病的發生風險呈正相關。
專家們提醒,脂肪并非健康的天敵,關鍵在于其分布是否合理。適量且分布均衡的脂肪是維持生理功能所必需的,而過量堆積,尤其是積聚在內臟等看不見的深層部位,才會轉變為“健康殺手”,引發胰島素抵抗、血糖升高等一系列代謝問題。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醫師金暉表示,這也是許多研究中不斷強調的,腰粗比臀腿粗更危險。那些四肢纖細卻腰腹突出的“瘦胖子”,盡管外表不顯胖,甚至體重正常,但其罹患代謝性疾病的風險,可能與全身均勻肥胖的人群相當。
吃、動、放松來減脂
金暉提醒,日??赏ㄟ^兩步自測,初步識別深層脂肪風險:一測腰圍。腰圍是評估內臟脂肪的直觀指標,測量時自然站立,雙腳分開25~30厘米,保持放松呼吸;將軟尺水平繞臍一周,在正常呼氣結束時讀數。警示值為男性大于等于90厘米,女性大于等于85厘米。二算腰臀比。腰臀比比值越高(蘋果型身材),健康風險越大;比值低(梨型身材)則風險相對較小??稍跍y量腰圍基礎上,環繞臀部最凸出處測得臀圍,用腰圍除以臀圍得出比值,男性大于0.9、女性大于0.85屬于中心性肥胖,需介入干預。
于恒池介紹,臨床常用兩種方法精準檢測體脂。其中,生物電阻抗法可通過儀器分析人體成分,結合身高、體重等參數計算體脂率、肌肉量、水分含量等指標;雙能X線吸收測定法是臨床檢測的金標準,借助X線來測量機體脂肪組織,能得到全身骨密度、全身脂肪分布、全身肌肉含量等信息。
專家們表示,想要甩掉過量、異位堆積的脂肪,關鍵是創造熱量缺口、優化身體代謝,要從飲食、運動和生活習慣三方面入手。
調整飲食,穩住代謝基礎。優先選擇高蛋白、高纖維食物,如瘦肉、魚蝦、雞蛋、全谷物等,這類食物能提供持久飽腹感,避免過量進食,同時幫助穩定血糖;多吃燕麥、蘋果、黑豆等富含可溶性膳食纖維的食物,其能與體內脂肪酸結合,減緩糖分吸收速度;適量攝入深海魚、牛油果、橄欖油、核桃等富含單不飽和脂肪酸與歐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這類成分能有效減輕身體炎癥反應,改善血脂水平;嚴格限制白米、白面等精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遠離甜點、薯片、甜飲料等超加工食品,避免多余熱量轉化為脂肪囤積在深層部位。
加強運動,專攻深層脂肪。每周堅持150~30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騎自行車等,同時搭配2~3次力量訓練,如舉重、深蹲、平板支撐。有氧運動可以消耗多余熱量,力量訓練則能增加肌肉量、提升基礎代謝率,從根本上減少脂肪堆積。若想更高效地燃燒內臟脂肪等深層脂肪,可嘗試中高強度有氧運動,如間歇跑(快跑30秒+慢走1分鐘循環)、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等。這類運動能在短時間內提升心率,激發身體燃脂潛能,對深層脂肪的消耗效率遠高于低強度運動。
減輕壓力,避免定向堆積。長期睡眠不足或壓力過大,會導致體內皮質醇水平異常升高。這種激素可直接促進脂肪向腹部及內臟部位堆積,加劇“看不見的脂肪”問題。建議每天保證7~8小時的高質量睡眠,盡量固定入睡與起床時間;同時通過冥想、慢走、聽舒緩音樂、與家人朋友溝通等方式釋放壓力,為身體代謝營造穩定、健康的內環境?!?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1107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1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