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北京林業大學生態文明研究院副院長 楊朝霞
本報特約記者 金海燕
在機動車減排政策不斷加強的同時,船舶排放限制也越來越嚴。9月26日,生態環境部發布《船舶排氣煙度限值及測量方法(征求意見稿)》,將適用范圍從“船舶用柴油機”擴展至所有船舶,并改用尾氣直接測量方式,強化對船舶尾氣排放的實時監測能力。
船舶排放主要來源于動力系統,特別是發動機燃燒重油等高污染燃料所釋放的廢氣,其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硫氧化物、顆粒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等?!吨袊苿釉喘h境管理年報(2024年)》顯示,2023年,全國船舶排放的氮氧化物超過160萬噸,占移動源排放氮氧化物總量的17%左右。另據國際海事組織(IMO)統計,全球航運每年大約排放10億噸溫室氣體,占運輸業排放量的13%。
在我國,船舶污染主要集中在長江流域。作為“黃金水道”,長江上常年航行的船舶數量龐大。據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副局長王建斌介紹,僅常年航行于長江干線的船舶就達3.62萬艘,這一數字還在持續增長。
我國船舶的老舊問題也比較突出,尤其是內河及沿海航運密集區,高船齡、低能效船舶的使用,不僅推高了運營成本,更導致污染排放居高不下。比如,長江流域船舶的平均船齡超過15年,30%船齡超20年,而國際警戒線船齡為12年。從污染貢獻來看,老舊船舶的大氣污染物達標率較低,單艘老舊船氮氧化物排放量相當于三四輛國三柴油貨車。
北京林業大學生態文明研究院副院長楊朝霞多年前就呼吁加快船舶大氣污染防治立法。他建議,應要求船舶動力和尾氣排放符合標準,禁止黑煙排放,并鼓勵使用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船舶使用的燃油應符合法律標準,添加燃油要選擇有資質的供應單位并獲取單證;相關部門應建立燃油質量信息通報機制,并向社會公布信息;船舶載運易散發有毒有害氣體或粉塵物質的貨物時,必須采取封閉或防護措施,不得用開艙通風替代洗艙和驅氣作業。
近年來,我國在大氣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相比機動車,船舶污染的治理進展相對落后,但正在增強中。
在法律法規領域,《湖北省長江船舶污染防治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于10月1日起施行,對長江流域船舶實行“零排放”治理。這是我國目前最全面的地方船舶污染防治法規,尤其在大氣污染治理方面,進行了系統性的制度設計和創新。
《條例》從源頭控制入手,明確要求船舶動力和尾氣排放必須符合國家標準,禁止黑煙排放,并鼓勵使用新能源和清潔能源(如液化天然氣、電能等);大力推廣岸電使用,要求具備條件的港口、碼頭、水上服務區向船舶提供岸電,鼓勵船舶靠港期間使用岸電替代燃油發電;構建了“船上儲存、交岸處置”的“零排放”治理模式,通過電子聯單管理系統,實現污染物從產生、儲存、接收到處置的全流程可追溯,極大提升了監管效能和執法威懾力。
王建斌舉例說,長江經濟帶船舶靠港岸電設施建設改造現已基本完成,2021年至今年7月,船舶靠港使用岸電累計5.7億余度,相當于節省燃油13萬余噸、減少碳排放42萬余噸;推動建成投用液化天然氣動力船(LNG)、電動船等新能源、清潔能源船舶300余艘;長江干線水上綠色綜合服務區、洗艙站、LNG加注站、制氫加氫站等綠色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為長江航運綠色低碳轉型提供了有力支撐。
當前,我國航運業正處在綠色轉型的關鍵時期,面對船舶污染突出問題,必須采取系統性舉措加快治理步伐。除了加大船舶能源結構調整力度,還要加快推動船舶排放標準的更新,并提升船舶排放全過程的監管效果。比如,《條例》就要求建立跨部門、跨區域的聯合監管與信息共享機制,從而推動長江流域船舶污染防治形成“齊抓共管、協同治理”的新格局?!?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1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