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北京老年醫院認知障礙診療中心主任醫師 呂繼輝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抑郁癥治療中心五病區心理治療師 劉 旭
本報記者 王思予
常言道“笑一笑,十年少”,暗示只要心態積極,人就能變年輕。美國耶魯大學公共衛生與心理學教授、成功老齡化心理學專家貝卡·利維博士在其著作《不被定義的年齡》中,用一項長達23年的追蹤研究證實了這一點:持有積極年齡觀的人,比消極看待衰老的人平均多活7.5年,這一延壽效果甚至超出規律運動(1~3年)、控制血壓(4年以內)等傳統干預手段。

情緒、閱歷、決策力等在60歲達到峰值
“老了就沒用了,沒必要吃好的穿好的”“我爸媽都沒活過80歲,我估計也長不了”“長壽靠基因,努力也白搭”……這些消極認知一直被部分老年人當作真理,但早有多項研究反駁了這些觀點。近期《阿爾茨海默病和認知障礙》雜志發表了中國老年健康調查一項長達15年的隨訪,結果表明在延長預期壽命方面,遺傳因素的影響僅占5%,健康生活方式的貢獻超過30%??梢?,這種“天注定”的悲觀想法是不對的。
除此之外,我們更需打破的是“衰老=無能”的刻板印象。記憶力下降、行動遲緩、彎腰駝背等生理衰退是自然規律,在這層衰老“濾鏡”下,老年人的能力優勢常被忽視。醫學界的“變老悖論”早已證實,盡管老年群體面臨更多生理衰退,但自我幸福感評分仍高于中青年。這是因為,老年人更具備“發現美的眼睛”,擅長聚焦積極體驗,向他人傳遞運動、閱讀、社交等正向生活狀態,并主動過濾失敗等人生中的消極事件,這種心態正是抵御焦慮、疾病的重要心理基礎。
北京老年醫院認知障礙診療中心主任醫師呂繼輝告訴《生命時報》記者,“積極心態雖未寫入處方,卻是低成本、高收益的生理良藥?!彪S著衰老,神經遞質逐漸減少,大腦會變遲緩,但積極來看,這意味著情緒會更穩定,也是許多年輕人向往的“情緒成熟”。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抑郁癥治療中心五病區心理治療師劉旭補充道,人生閱歷更豐富,看待問題的角度更全面。研究顯示,大腦決策能力在60歲達到峰值,風險預判與問題解決能力比中青年時期更強,依然是“當打之年”。
如今,世界多國將退休年齡延長至65~67歲,這就是對老年人勞動能力與決策能力的直觀認可。
好心態打開三道長壽鎖
通常,低齡階段、健康良好、性格外向的老年人,積極心態的健康效果更明顯,但對高齡、慢病患者或性格內向者而言,積極年齡觀也不是“雞湯”。兩位專家結合臨床經驗,從心理、生理、行為三個層面解答了為什么好心態能轉變為實實在在的健康收益。
生存意愿“啟動”長壽。持有積極年齡觀的老年人對生活中可感知的好處超過了可感知的困難,生存意愿更強。這不是空洞的“想活著”,而是“覺得生活有奔頭”的實際感受,需有明確的“生存目標”,比如享受帶孫輩的天倫之樂、體會學新技能的成就感、感受志愿活動的價值感。劉旭表示,當老年人有了清晰的生活目標,大腦會持續分泌多巴胺等“快樂激素”,形成“心態積極→激素平衡→免疫力提升→健康改善”的正反饋。
抗炎癥是核心“途徑”?!洞竽X、行為與免疫》期刊發表的研究發現,主觀年齡更年輕的人,體內C反應蛋白(反映慢性炎癥的關鍵指標)水平顯著更低。呂繼輝解釋道,首先,動脈粥樣硬化的本質是慢性炎癥持續損傷血管,高水平C反應蛋白會加速斑塊形成,誘發心梗、中風等不良事件,這是消極年齡觀危害心血管的原因之一。其次,炎癥會干擾胰島素敏感性,增加糖尿病風險,還會激活異常免疫反應,誘發自身免疫病。再次,神經炎癥是阿爾茨海默病等認知障礙的重要誘因,積極年齡觀可通過降低C反應蛋白水平使攜帶風險基因人群的發病風險降低47%。
主動“落實”健康生活。積極心態會轉化為主動的健康行為。近期,英國薩里大學發表在《醫療保健》的研究對1699名50歲及以上英國居民的數據進行了分析,發現老年人,尤其是有健康問題的人,若對衰老持積極態度,更有可能參與適當的運動鍛煉。呂繼輝表示,對老年人來說,積極年齡觀能起到“心理緩沖”作用,讓他們在面對挑戰時不輕易放棄,主動作出健康選擇。即使患病,也會主動就醫,而不是自暴自棄。
真積極≠假麻痹
說起“積極年齡觀”,不少老年人陷入誤區,要么把忽視健康當成心態好,覺得“我吃嘛嘛香,不用體檢”,要么把自我設限看作接受衰老,將“人老了別折騰了”掛在嘴邊,不愿嘗試新事物。這種“假積極”的本質是對衰老的逃避。養成真正的積極年齡觀,利維博士給出了ABC訓練法則,即Awareness(意識到消極想法)、Blame(不指責衰老)、Challenge(挑戰自我),兩位專家結合此法則給出了適合國人的實操方法。
無意識變有意識。劉旭表示,很多人對自身的消極衰老認知毫無意識,忘事就說“老了記性差”。這種隱性的消極暗示,會逐漸轉化為生理上的衰退。針對這種情況,首先要學會即時喊停,當“我記性不行了”脫口而出時,立刻改口為“這個名字我暫時沒記住”,以“暫時”代替全盤否定,阻止消極思維蔓延;其次,每天睡前做優勢復盤,刻意回憶哪件事是因為“有經驗”才做得好,比如用多年的人生智慧化解了家庭矛盾,或用生活經驗修好了小家電,這些是對抗年齡偏見的最直接證據,可不斷強化“越老越有智慧”的積極信念。如果堅持幾周,就會發現自己在面對年齡相關挑戰時,第一反應不再是“我不行了”,而是“我換一種方法再試試”。
“悲老”變適老。呂繼輝強調,若發現自己的抱怨經常與生理健康相關,比如“體力跟不上”“腦子不清醒”,需理性排查疾病原因,如有沒有規律服藥、最近睡眠怎么樣、是不是缺乏運動了……劉旭補充道,有些老年人的記性差、聽不清,并非不可逆的衰老,而是疲勞或耳部炎癥引發的暫時性問題,只要對癥治療便可好轉。
小事成就“積極”。兩位專家建議,不同老年人可在生活中嘗試三類小事,激活身心活力。
“照顧型”小事帶來被需要感。獨居老人可以養一盆多肉植物、幫鄰居代收快遞,或參與志愿服務、社區建設與治理,比如小區綠植補種行動、照護更高齡老人,發揮余熱;帶孫老人可以陪孩子讀繪本,為其準備健康零食,整理玩具,提升在家庭中的價值感;慢病老人每天整理藥盒、記錄血壓血糖值等,做到自身健康心中有數。
“分享型”愛好重在享受過程。獨居老人可以用手機拍拍花草、晚霞,捕捉美好瞬間分享給子女或朋友;帶孫老人和孫輩一起做小手工,或拍照記錄他們的“成長瞬間”集納成冊,未來翻看時可保持神經元連接;慢病老人不妨每日收聽健康廣播節目、看健康類報紙,記錄下實用知識點和病友分享。
“學習型”新事持續激活大腦。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老年人一定要保持學習,讓大腦神經元保持活躍,可間接提升積極情緒。建議每日寫下一個新知識,無論是跟著短視頻學會的防病技巧,還是在報紙、電視上看到的家居妙招,都及時記錄下來,動腦又動手。在社交場合,這些小知識既能豐富話題,還可保持大腦對新信息的敏感度?!?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1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