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 紀立農
本報特約記者 鐘艷宇
當前,我國成年人超重率達34.3%,肥胖率達16.4%,每6個孩子中就有1個超重或肥胖,超重肥胖相關高血壓、2型糖尿病發病率年增5%。近日,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紀立農教授作為共同牽頭人,聯合18個國家50余位專家制定《2025年肥胖管理全球實施指南》(下稱《指南》),首次基于亞洲人群“腹型肥胖高發、胰島素敏感性低”的特點,為國人提供科學的體重管理方案。
“用歐美標準(體重指數在30及以上為肥胖)衡量國人,會漏掉近70%的高風險人群?!奔o立農解釋,我國居民對肥胖的“耐受度”遠低于歐美人群,當體重指數[BMI=體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達到24(即歐美標準正常上限)時,高血壓風險就會增加2.8倍;BMI在28及以上時,2型糖尿病風險飆升4.3倍,相當于歐美居民BMI達到30及以上的風險水平。同時,即便BMI正常,我國男性腰圍在90厘米及以上、女性在85厘米及以上,代謝綜合征風險仍會增加1.9倍。因此,我國的“健康體重線”應比歐美更嚴、更精準(如表)。

《指南》還根據我國不同層級醫療機構的醫療資源,給出體重管理的“適配方案”。比如,居民在一線城市三甲醫院可通過CT來檢測內臟脂肪,治療方面可遵醫囑用藥,手術方面可選胃旁路術;鄉村衛生所可通過“BMI+腰圍”篩查超重肥胖,如無減重藥物可用,可采用嚴格飲食控制如地中海飲食簡化版、快走等方案加以防控。
所有超重肥胖人群都可遵循“基礎生活方式-進階藥物-強化手術”的階梯原則,同時引入AI技術,管理好體重。
基礎層:生活方式干預。飲食的核心原則是“能量負平衡+長期堅持”,建議每天少攝入500~750千卡,推薦四類證據充分的飲食。一是地中海飲食,強調多吃蔬菜,選擇橄欖油;二是得舒飲食,強調減少鹽分攝入;三是16:8飲食法,每天在8小時內進食,其余16小時只喝水等;四是高蛋白飲食,遵循每天攝入蛋白質1.2~1.6克/體重(千克)。運動方面,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快走、騎車等有氧運動,同時進行2次抗阻訓練,預防肌肉流失;久坐族建議每30分鐘起身活動2分鐘,降低血糖波動。另外,建議撰寫自己的體重日記,日常吃飯時不看電子屏幕,每頓飯都細嚼慢咽,吃飯時間至少20分鐘,可將減重效果提升40%。
進階層:藥物治療?!吨改稀方ㄗh使用減重相關治療藥物,并將這些藥物根據不同層級醫療機構的資源供給情況、患者肥胖程度、年齡等,分為“一線優先”“次選”“不推薦”。需注意,所有藥物都需遵醫囑使用。藥物治療無需等到生活干預失敗再進行,符合條件者,如BMI在27.9及以上、合并高血壓者,可在生活干預的同時啟動藥物治療,但需定期評估,以調整藥物劑量。
強化層:手術治療。手術治療是重度肥胖者的最后選擇,包括胃旁路術、袖狀胃切除術等,適用于BMI在37.9及以上且有重度睡眠呼吸暫停等嚴重并發癥者,或BMI在35及以上(亞洲人群在27.5及以上)、合并糖尿病且干預無效者。需注意,術后需終身補維生素D。
另外,AI也可賦能體重管理,通過分析電子健康記錄,來識別超重肥胖高風險者,生成個性化方案,也可通過智能手環遠程監測,助力資源受限地區實施居民體重管理。
體重管理不是短期“減肥任務”,而是陪伴一生的健康習慣。紀立農強調,這份指南的核心是讓體重管理回歸健康本質,根據國人身體特點和醫療資源找到“能堅持、有效果”的方案。管理體重并不難,平時可先計算BMI、測量腰圍。若超標,醫療資源充足地區居民可從“地中海飲食+每周150分鐘運動”開始,資源受限地區居民從“每天少喝1杯奶茶+多走20分鐘”開始。另外,若合并高血壓、糖尿病,建議及時找內分泌科醫生評估是否需要藥物干預?!?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1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