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qfga2"></pre>
    1. <acronym id="qfga2"><strong id="qfga2"><address id="qfga2"></address></strong></acronym>
        <p id="qfga2"><nav id="qfga2"><small id="qfga2"></small></nav></p>
        <p id="qfga2"></p>
        2024-03-09 農歷甲辰年 正月廿九
        好心情養出好心臟

        受訪專家: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心臟內科中心主任醫師 劉梅顏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 張書寧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理心臟多學科門診、心內科主治醫師 彭娟

        本報記者 施婕

        退休后安享晚年,離不開一顆健康穩定的心臟。不少老年人有過類似的體驗:情緒波動后心慌胸悶;煩心事太多,血壓跟著波動;感到孤獨時,心臟也會難受;悲痛、暴怒或恐懼時,心跳往往十分強烈,甚至會出現一場心臟危機……這些現象并非偶然,因為情緒和心臟緊密相關。

        情緒傷心有兩條路徑

        近期發布的兩項新研究顯示,心臟不只是負責輸送血液的“泵體”,更是十分關注情緒變化的“敏感器官”。10月21日,北京協和醫院丁榮晶教授牽頭發表了一項全國性研究,對五大地區、1049名平均年齡約63歲的心血管門診患者進行分析發現,負面情緒與心臟疾病高度綁定。研究中,61.4%的患者存在抑郁癥狀,53.4%有焦慮表現,但僅不足半數得到確診。

        11月11日,發表在《情感障礙雜志》的一項研究對中國28省、4192名中老年人進行了7年的隨訪調查,發現抑郁癥狀與心血管疾病存在“劑量反應”,累積抑郁評分每增加1分,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增加9%;抑郁最嚴重人群的心臟病風險是最輕人群的2.66倍。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主任醫師劉梅顏接受《生命時報》記者采訪時解釋道,情緒對心臟的損傷主要通過兩條路徑實現:一是劇烈沖擊,二是慢性侵蝕。

        突發情緒引發“心碎”。急性情緒多由突發強烈負面事件誘發,如親人離世、意外變故等,可“瞬間”造成心臟實質損害。當難以承受的情緒壓力撲面而來時,體內會釋放大量腎上腺素等應激激素,直接損傷心肌細胞,甚至誘發冠狀動脈痙攣,出現短暫心臟功能異常,比如暈厥。典型的“心碎綜合征”,即“應激性心肌病”,就是在極度悲傷等情緒下,心肌出現急性病變。

        《歐洲心臟雜志》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在憤怒發作后2小時內,心臟病發作風險會升至平時的4.7倍,腦卒中風險達3.6倍,室性心律失常風險顯著上升。這些均是猝死誘因。

        長期侵蝕“溫水煮青蛙”。與急性沖擊不同,長期持續的焦慮、郁悶等負面情緒會對心血管造成累積傷害。研究證實,這些情緒會顯著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增加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風險。比如,部分人長期在抑郁、焦慮中來回切換,容易出現惡性心律失常。而心力衰竭造成心輸出量減少、腦灌注下降,引發交感神經興奮、神經細胞受損,進一步加重情緒問題。

        更需強調的是,慢性不良情緒會阻礙日常健康行為,間接損害心臟。比如,抑郁癥患者參與心臟康復的幾率降低約50%,戒煙、規律服藥、堅持運動等健康行為的配合度也明顯下降,不利于疾病控制。

        幾類人更易“傷心”

        照顧好情緒,就是在給心臟“減負”。但生活中,不少人的心血管是“情緒敏感型”,情緒波動時會馬上出現心臟不適。

        三種性格藏“雷區”。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張書寧表示,有3種性格會讓心臟長期“緊繃”——首先是焦慮型,總是過度擔憂、緊張,心里像裝著“24小時警報器”,時間久了易造成自主神經功能失調,血管持續收縮,增加冠心病風險;其次是郁悶型,往往過度敏感、情緒低落,易出現神經內分泌系統失衡,加劇炎癥反應、血管內皮損傷,加速動脈粥樣硬化;最后是敵對型,常過于憤怒,遇到小事就發脾氣,長期處于應激狀態,心臟頻繁被刺激,同樣易受損傷。性格沒有絕對好壞,但為了保護心臟,要學會正確表達情緒。

        “老來多愁”成常態。雖然研究中,高齡對抑郁癥有適度的保護作用,但隨著年齡增長,軀體功能逐漸退化、社交圈縮小,再加上子女離家,或者獨居,不少老年人生活中沒人說話、沒人陪伴,長期處于焦慮、孤獨等不良情緒中。更需警惕的是,當不良情緒引發胸悶、心慌等心臟不適時,他們的感知也更遲鈍,容易延誤治療。

        女性受更年期困擾。雌激素可維護血管彈性、調節血脂,對心血管系統有明顯保護作用,但絕經后,女性的雌激素水平會大幅下降,情緒隨之不穩定,抑郁、焦慮幾率明顯增高。此時,心臟要應對“保護盾失效”和“情緒沖擊”的雙重考驗,患病風險比男性更高。劉梅顏建議,絕經后女性可在醫生指導下評估是否適合激素替代治療,同時定期進行心血管檢查和心理狀態篩查,做到“身心同護”。

        忙碌族被壓力捆綁。不少老年人退休后幫子女帶娃、操持家務,每天從早忙到晚;中年人因工作或精神壓力,長時間處于過勞狀態。這種壓力若長期存在,會讓交感神經“停不下來”,持續命令心臟加速泵血,造成心肌供血相對不足、缺氧,時間久了可能誘發心絞痛甚至心肌梗死。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理心臟多學科門診、心內科主治醫師彭娟提醒,上述人群通常伴隨失眠、睡眠質量差等問題,心臟既得不到休息,負面情緒還因睡不好進一步加重,造成疊加傷害。

        好情緒猶如“強心針”

        中老年人護心,不能只盯血壓、血糖,情緒管理是關鍵一環。學會維持積極穩定的情緒,就好比打了一劑“強心針”。

        遇事先“急剎車”。突然感到憤怒、激動等強烈情緒來襲時,立刻采用“情緒定格”法,類似按下暫停鍵,在接下來的10~15秒內停下所有動作和話語,同時緩慢地深呼吸——用鼻子吸氣4秒,屏住呼吸2秒,再用嘴呼氣6秒,重復2~3次。這個簡單動作可有效抑制沖動反應,為理性思考贏得時間,避免因情緒失控加重心臟負擔。

        劉梅顏特別提醒,如果憤怒、激動時出現胸痛、胸悶、心慌、出冷汗等不適,千萬別當成普通的情緒反應,要立即撥打急救電話或前往醫院。醫生會通過心電圖、心肌酶檢測等專業手段,判斷是單純的應激反應,還是心肌梗死、應激性心肌病等致命情況。

        “動靜養睡”相結合。保護心臟,關鍵在于養成系統性的健康習慣?!皠印奔磮猿忠幝捎醒踹\動,比如每天快走30分鐘、打太極拳、做保健操等,既能增強心臟功能,又能釋放壓力、改善情緒;“靜”是指每日安排5~10分鐘的獨處時間,坐在窗邊曬太陽、聽舒緩的音樂或閉目養神,可鎮定自主神經,讓心臟少加班;“養”以均衡飲食為主,多吃蔬果、全谷物和優質蛋白,不過度節食或暴飲暴食,保證神經遞質合成所需營養;“睡”是指規律作息,每晚睡夠7~8小時,睡前不看刺激性節目,如果失眠問題持續1個月,需及時就醫,以免點燃“失眠-焦慮/抑郁”導火索。過了50歲,還要保證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小于2.6毫摩爾/升、血壓不超過130/80毫米汞柱、空腹血糖在6.0以下,避免“三高”同步傷心。

        癥狀要往“心里去”。當煩心事“走心”并表現出軀體癥狀時,一定不要忽視。北京協和醫院的研究中,胸悶、胸痛、心悸是患者最常見癥狀,一旦出現,建議及時就醫。生活中,如果血壓驟升驟降、靜息心率忽快忽慢,往往也是應激表現,需及時平復情緒;突然對聲音、溫度等環境因素過度敏感,可能是神經功能紊亂的跡象;出現游走性針刺痛、部位不固定的胸悶、胸痛,即使心電圖、心臟彩超等檢查正常,也可能是情緒引發的“心臟神經征”?!?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I6|亚洲精品无码ma在线观看|亚洲夜夜欢A∨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综合九色欧美综合狠狠|最新永久无码av网址亚洲
        <pre id="qfga2"></pre>
        1. <acronym id="qfga2"><strong id="qfga2"><address id="qfga2"></address></strong></acronym>
            <p id="qfga2"><nav id="qfga2"><small id="qfga2"></small></nav></p>
            <p id="qfga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