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qfga2"></pre>
    1. <acronym id="qfga2"><strong id="qfga2"><address id="qfga2"></address></strong></acronym>
        <p id="qfga2"><nav id="qfga2"><small id="qfga2"></small></nav></p>
        <p id="qfga2"></p>
        2024-03-09 農歷甲辰年 正月廿九
        營養科站上診療“第一線”

        受訪專家:首都醫科大學臨床營養學系主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普外科主任醫師、教授 石漢平

        本報記者 侯佳欣

        北京世紀壇醫院營養科候診區內,常年座無虛席,有需要控制體重的孕婦、亟待減重的青少年、受慢病困擾的老年人,還有從內分泌、腎病科等科室轉診而來的疑難病例。近年來,各地三甲醫院營養科一改往日門庭冷清局面,年門診量呈快速增長趨勢,如北京協和醫院疾病營養咨詢門診量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長;北京兒童醫院臨床營養專業門診的年門診量高達1.3萬人次。曾被視為“后勤輔助科室”的營養科,如今已成為臨床診療核心力量。

        營養科“走紅”臨床

        11月17日,記者實地走訪了北京世紀壇醫院營養科門診。一位患者正站在一臺外觀類似“體重秤”的設備上檢測。沒過幾分鐘,醫生便拿到一份身體成分報告。報告顯示,該患者的肌肉量不足、內臟脂肪超標,需進行營養干預。

        這臺設備名為人體成分分析儀,已成為多數三甲醫院營養科標配,可通過精密電極片,快速生成包含蛋白質、體脂肪量、基礎代謝、浮腫指數等十余項指標的報告。醫生依據其中數值,結合問診情況,就能為患者開具一份專業的“吃飯處方”。

        “過去評估營養狀況,主要依靠測量小腿圍、上臂圍、皮褶厚度或進行握力測試,能量代謝靠公式推算,主觀性強,誤差也較大?!笔兰o壇醫院臨床營養專家石漢平教授表示,如今,人體成分分析儀、代謝車等設備的精細程度堪比專業體檢,讓營養干預從“少吃油”“多吃菜”的籠統建議,轉變為精確到攝入量、營養素種類的科學方案。

        得益于技術提升,營養科的存在感越來越強。過去,到營養科就診的患者大多集中在肥胖、腎病等需特殊飲食管理的群體;如今,就診人群已擴展至“全生命周期”。從孕期營養指導、嬰幼兒輔食添加,到青少年生長發育、老年肌少癥預防,甚至沒病也能來看看。一位醫生告訴記者,自國家提出“體重管理年”以來,不少年輕人專程來減重,將這里當作靠“吃”實現目標的“私教館”。

        多學科協作(MDT)模式的興起,則讓臨床營養科從幕后走向臺前。以北京世紀壇醫院為例,該院建立了“營養+臨床”的聯合診療機制,既針對復雜病例,也深入孕產、慢病日常診療,治療方案由營養科與內科、外科、腫瘤科等科室共同制定,以規避藥物和飲食相互作用、優化患者的營養管理。以上這些變化,讓營養科的“號源”越來越搶手。

        營養調理成健康新剛需

        2009年前,我國僅有不足100家三級醫院開設營養科,且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地的大型教學醫院。截至2018年底,全國已有近1000家三級醫院設立營養科。不少醫院不僅設有專門的營養病房,還開辟了類似心電圖室、B超室的獨立營養診斷室。這背后不只是技術手段提升、就診人數增多在推動。

        吃出來的疾病譜。我國成人超重肥胖率已達50.7%,糖尿病前期人群超過5億,高血壓、高血脂患者合計突破6億。這些均與飲食結構失衡、營養過剩密切相關,控慢病亟需一場大范圍的營養干預行動。尤其是針對早期胰島素抵抗、輕度高血壓等暫不適合藥物治療的情況,飲食調整成為關鍵。

        國家按下“加速鍵”。1994年,《醫療機構診療科目名錄》中并未納入臨床營養科,使得營養科長期處于邊緣化狀態。臨床營養師也因沒有執業資格證,不能獨立行醫、開處方。發展到2022年,《臨床營養科建設與管理指南》明確規定,臨床營養科是獨立開展臨床營養診療服務的臨床科室;2025年新版《三級醫院評審標準》更是將臨床營養質控指標納入核心評審內容,營養科建設從“可選”變為“必選”。

        醫保向營養傾斜。醫保支付政策也在積極推動臨床營養科的發展。比如,無錫市率先將特醫食品(國食注字)暫納入醫保個人賬戶支付范圍,以降低當地患者的負擔;北京朝陽醫院試點將非藥物干預納入醫保報銷,直接提升了就診積極性和患者依從性。

        公眾迫切要“吃對”。健康意識的覺醒和健康素養的提升,加上減脂、慢病管理等需求的增加,公眾開始高度關注自身的飲食結構和生活方式,更愿意為營養干預投入更多精力。

        醫療成本可節省。石漢平表示,營養上投入1元,醫療成本可節約52元。美國一項研究顯示,規范營養治療可使重癥患者住院時間縮短2.5天,并發癥發生率降低40%。在臨床營養的有效干預下,世紀壇醫院胃腸外科胃、腸、胰腺三種手術的平均醫療費用比北京市同類手術少1/3。

        高質量發展要破瓶頸

        當下,我國臨床營養事業已實現“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跨越,但實現高質量發展仍面臨多重瓶頸。

        專業力量仍薄弱。2018年開展的《全國醫療機構臨床營養醫療服務與質量安全調研分析》顯示,6985家二級以上醫療機構中,平均每千張編制床位僅配備1.88名營養醫師,與至少6人的標準相差較大。不僅如此,醫學院校的營養學課時占比低,且內容碎片化,難以形成系統完整的知識體系,無法有效培養營養診療思維。

        整體發展不均衡。從地域上,東部與西部地區、城市與鄉鎮的差距巨大,基層群眾獲取規范營養服務的可及性嚴重不足。在標準上,目前營養科室建制、人員編制、治療療程以及醫保覆蓋等方面,仍缺乏全國統一規范。在認知上,不少醫療管理者仍將營養支持簡單地視為“輔助手段”,重視程度不夠。

        臨床應用兩極化。我國臨床營養治療的“應用不足”與“應用過度”現象同時存在。部分醫療機構在臨床營養治療中過度依賴經驗,營養評估和方案制定較主觀,造成一些需要營養支持的患者未得到干預,另一些則過度進行,反而增加了代謝風險。

        針對這些問題,需從四方面破局。石漢平強調,夯實教育根基是首位,建議將營養學納入所有醫學專業必修課,從源頭提升醫學生的營養素養。二是推進指南落地,可依托中華醫學會編寫的臨床營養指南,通過專題培訓、線上課程覆蓋各級醫務人員。第三,健全診療路徑,明確營養支持與抗生素同等重要的地位,統一適用指征、流程與評價標準。最后,強化科研創新,我國臨床營養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國外理論,亟需積累本土數據,構建符合我國人群特點的營養診療體系?!?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I6|亚洲精品无码ma在线观看|亚洲夜夜欢A∨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综合九色欧美综合狠狠|最新永久无码av网址亚洲
        <pre id="qfga2"></pre>
        1. <acronym id="qfga2"><strong id="qfga2"><address id="qfga2"></address></strong></acronym>
            <p id="qfga2"><nav id="qfga2"><small id="qfga2"></small></nav></p>
            <p id="qfga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