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已成為人類健康的第一殺手,很多人認為冬季是冠心病的高發季節,但其實,夏季也是冠心病“卷土重來”的危險時刻。盛夏酷暑,冠心病發作導致心絞痛乃至心梗的報道屢見不鮮。臨床證實,當氣溫超過33℃時,人體的新陳代謝會顯著加快,對血液循環系統有很大沖擊。那么,生活中該如何護心養心,尤其是夏季如何防住各種危險因素呢?本期,《生命時報》專訪了江蘇省中醫院原院長唐蜀華教授。
隨著社會節奏加快及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冠心病發病率越來越高,人群也趨于年輕化?!艾F代人的飲食與古人有很多不同,是一些內科疾病多發、高發的誘因?!痹谔剖袢A教授看來,這種趨勢說明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出了問題。舉個簡單的例子,古人的食物中油和糖的獲取很困難,不論游牧還是農耕,需要大量體力勞動。但現代人油和糖很容易獲得,且久坐時間大大增加。
對于心血管疾病的致病機理,從古到今經歷了一個漫長的認識發展過程。唐蜀華教授說,冠心病屬中醫“胸痹”范疇,傳統醫學認為與“瘀”“熱”“毒”有關?,F代中醫對這個病有新認識,認為寒凝、血瘀、氣滯、痰阻、瘀熱都是病機,不能簡單地歸于“胸痹”。從中醫角度看,“人年四十,陰氣自半”“八八以后腎氣衰”,當腎虛不能鼓舞五臟之陽和滋養五臟之陰時,就會導致心氣虛、心陰虛或氣陰兩虛,出現陽虛,影響心臟功能,誘發冠心病。
現代中醫研究發現,冠狀動脈中的粥樣斑塊及血脂、血黏度等的增高即是“瘀”,炎癥反應與中醫“熱(毒) ”的認識不謀而合。借助現代科學技術微觀指標,可發現炎癥標志物相關性、血管內皮細胞功能、血小板功能變化、血液流變學指標異常等,即是“瘀熱”所致。
中醫認為,血糖和血脂在正常范圍是營養,過度了就是病邪。高脂血癥多是由于喜歡吃重口味食物、甜食、喝酒、抽煙等引起,這些習慣會損傷脾胃,讓體內生熱,繼而誘發與冠心病相關的危險因素或疾病,如高血壓、高脂血癥、糖尿病等。
防治冠心病,中醫建議先從生活方式開始干預,以去“瘀熱”為主。具體做法是:定期體檢,看各項指標是否異常。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均涉及飲食過量問題。如果血糖高,精細米面要少吃,不宜超過食物總量的1/4,油和脂肪要少吃,每天不超過25克。肥胖人群要主動減重,管住嘴邁開腿,每餐七分飽,適量增加有氧鍛煉。也可嘗試做八段錦、打太極拳,這兩項中醫保健法能幫助降糖降脂降壓。戒煙戒酒,避免過度緊張,保證作息規律。
冠心病人群,如何借助中醫調治?唐蜀華教授說,遵循中醫辨證論治原則,冠心病宜標本兼顧,以養陰活血、清熱解毒為法,主要有兩個思路:針對肝腎陰虛的發病基礎,重視滋養肝腎以扶正;而對于瘀熱蘊毒損絡的病理機制,則重在活血清熱解毒以祛邪。他根據數十年臨床經驗與研究,分別創制出新方黃芪生脈飲、蘆黃顆粒,辨證施治。
黃芪生脈飲由生脈散演變而來,由黃芪、黨參、麥冬、五味子組成。黃芪、黨參能益氣,麥冬可養陰清熱,五味子善滋陰。四味藥相得益彰,共奏益氣養陰之功?,F代藥理證實,黃芪對心肌有明確的強心作用;黨參能改善內外源性脂質代謝紊亂,可有效預防高脂血癥及動脈粥樣硬化;麥冬有抗心律失常和擴張外周血管的作用;麥冬、五味子能提高耐缺氧能力。
蘆黃顆粒由何首烏、黃精、姜黃、紅花、虎杖、漏蘆組成,何首烏、黃精滋養肝腎;“氣行則血行”,姜黃、紅花通利血脈、化瘀行氣;虎杖、漏蘆清熱解毒,對動脈粥樣硬化(瘀熱蘊毒)的治療意義重大。
關于自己日常是如何養心護心的,唐蜀華教授笑著說:“我父親(唐鼎元)也是一名老中醫,活到95歲,他看中的就是《醫經》(古代四種“方技之書”之一)所說的兩句話:飲食有節、起居有常。與現代人的飲食和生活習慣結合,要做到:
一方面,高血壓人群注重飲食少鹽、糖尿病人群管好主食。
另一方面,起居有常就是持之以恒地早睡早起,中午打個盹。如果老是開夜車,尤其是熬夜看手機或看電視,陰陽顛倒可致氣血紊亂,造成免疫功能下降,積久必致健康受損。中醫認為,上午11點至下午1點為心經當令,是心神工作的時間,這時如果放下體力或腦力工作,讓自己的氣血再重新流回體內去“關照”內心,就不至于太勞心??梢哉f,午睡一定程度上可以預防冠心病。
另外,上了年紀后,每天可根據自己的體力活動30~40分鐘,快走或打打拳,身體微微發熱就好,不必和別人比?!?/p>